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感謝香港電台第五台「有你同行」節目的合作,播出「2019 十個爸爸九個難」的專題訪問系列,由2019年6月13日起,慶祝父親節,鼓勵全城新手爸爸。詳情如下:
節目:有你同行
頻道:香港電台第五台
時間:6月13日起逢星期四下午4時半至5時半 (直播)
在香港,每個男士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每天營營役役為口奔馳,希望為家人帶來安穩生活,相信已有不少壓力。每個家庭中,孩子的成長路亦不一定康莊平坦,有些甚至荊棘滿途。這都會為夫婦的相處構成或多或少的挑戰和壓力。 究竟香港的爸爸自己的心路歷程是甚樣呢? 爸爸積極參與教養,孩子將來行的路又會不一樣嗎?
6月13日 (重溫訪問) (訪問文字)
受訪嘉賓: 黃格平 (孩子年齡: 兩兒子,2歲及5歲)
黃格平小兒子信恩未出世前,醫生從超聲波檢查發現孩子的心臟有結構性問題,甚至建議他們放棄孩子的生命。 在最難過及徬徨時,夫婦二人真的曾被客觀絕望的環境所嚇怕,但他們最後深信孩子生命不屬於父母的,必須給他生存的機會。究竟爸爸最後如何下這個決定?他的經歷分享,會給包括您在內的每位困境中爸爸,有很多鼓勵。
節目:有你同行
頻道:香港電台第五台
時間:6月13日起逢星期四下午4時半至5時半 (直播)
在香港,每個男士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每天營營役役為口奔馳,希望為家人帶來安穩生活,相信已有不少壓力。每個家庭中,孩子的成長路亦不一定康莊平坦,有些甚至荊棘滿途。這都會為夫婦的相處構成或多或少的挑戰和壓力。 究竟香港的爸爸自己的心路歷程是甚樣呢? 爸爸積極參與教養,孩子將來行的路又會不一樣嗎?
6月13日 (重溫訪問) (訪問文字)
受訪嘉賓: 黃格平 (孩子年齡: 兩兒子,2歲及5歲)
黃格平小兒子信恩未出世前,醫生從超聲波檢查發現孩子的心臟有結構性問題,甚至建議他們放棄孩子的生命。 在最難過及徬徨時,夫婦二人真的曾被客觀絕望的環境所嚇怕,但他們最後深信孩子生命不屬於父母的,必須給他生存的機會。究竟爸爸最後如何下這個決定?他的經歷分享,會給包括您在內的每位困境中爸爸,有很多鼓勵。
6月20日 (重溫訪問) (訪問文字) (經濟日報轉載)
受訪嘉賓: 黎寶宏 (孩子年齡: 兩兒子16及18歲)
簡介: 黎寶宏Jack兩個兒子先後在他們的幼年階段被證實患上自閉症。他常常為孩子的成長要做極艱難的決定,例如進入甚麼學校讀書、接受怎樣的訓練。每次這些決定都會為自己帶來衝突、心痛和無奈。但他作為爸爸,他深知自己對兩個兒子的重要,他明白自己不能退縮、不能放棄。究竟他過去十多年是如何越過這些壓力、挑戰和困難呢? 他又如何看自己作為爸爸的身分呢?
受訪嘉賓: 黎寶宏 (孩子年齡: 兩兒子16及18歲)
簡介: 黎寶宏Jack兩個兒子先後在他們的幼年階段被證實患上自閉症。他常常為孩子的成長要做極艱難的決定,例如進入甚麼學校讀書、接受怎樣的訓練。每次這些決定都會為自己帶來衝突、心痛和無奈。但他作為爸爸,他深知自己對兩個兒子的重要,他明白自己不能退縮、不能放棄。究竟他過去十多年是如何越過這些壓力、挑戰和困難呢? 他又如何看自己作為爸爸的身分呢?
6月27日 (重溫訪問) (訪問文字)
受訪嘉賓: 羅文傑 (孩子年齡: 兒子15歲)
簡介: 文傑在兒子宣希三歲時,開始發現他言語、社交、自理都似不太對勁,起初自己和太太都感到徬徨無助。及後,他作為兒子的爸爸,決定要起來面對,除了身負賺錢養家角色的同時,並帶領著太太,陪伴兒子常常跑到戶外行山、鍛鍊體能,讓他不斷去經歷和嘗試,立志和他跑這艱辛但有盼望的人生馬拉松。
受訪嘉賓: 羅文傑 (孩子年齡: 兒子15歲)
簡介: 文傑在兒子宣希三歲時,開始發現他言語、社交、自理都似不太對勁,起初自己和太太都感到徬徨無助。及後,他作為兒子的爸爸,決定要起來面對,除了身負賺錢養家角色的同時,並帶領著太太,陪伴兒子常常跑到戶外行山、鍛鍊體能,讓他不斷去經歷和嘗試,立志和他跑這艱辛但有盼望的人生馬拉松。
7月4日 (重溫訪問) (訪問文字)(經濟日報轉載)
受訪嘉賓: 吳天送 Patrick (孩子年齡:兒子6歲、女兒14歲)
簡介: Patrick 在十年前,成為了一個當時4歲女兒的後父,面對很大的挑戰,要去學習如何得到女兒和信任和接納的,以父愛助她繼續成長。六年前,和太太生了一個兒子,更開始要思考如何幫助這對同母異父的姐弟能相親相愛,扶持一生。究竟Patrick是如何做這難事呢?過程中又有無開心難忘的經歷呢?
受訪嘉賓: 吳天送 Patrick (孩子年齡:兒子6歲、女兒14歲)
簡介: Patrick 在十年前,成為了一個當時4歲女兒的後父,面對很大的挑戰,要去學習如何得到女兒和信任和接納的,以父愛助她繼續成長。六年前,和太太生了一個兒子,更開始要思考如何幫助這對同母異父的姐弟能相親相愛,扶持一生。究竟Patrick是如何做這難事呢?過程中又有無開心難忘的經歷呢?
7月11日 (重溫訪問) (訪問文字)
受訪嘉賓: 馬少雄 (孩子年齡: 大女 17歲,三胞胎女兒 12歲)
簡介: 馬少雄 George 估不到當打算做第二任爸爸時,太太懷了三胞胎,一下子連同大女兒,變成了四個孩子的爸爸。一家六口家庭幸福之餘,背後的生活安排和經濟為George 帶來的壓力和重擔,旁人不易理解。George 和其他爸爸一樣,每天早出晚歸為家中六口奔馳。究竟他如何應付這個家的需要,他覺得最大壓力和挑戰是甚麼?他對將來四個女兒的成長又有甚麼期盼?
受訪嘉賓: 馬少雄 (孩子年齡: 大女 17歲,三胞胎女兒 12歲)
簡介: 馬少雄 George 估不到當打算做第二任爸爸時,太太懷了三胞胎,一下子連同大女兒,變成了四個孩子的爸爸。一家六口家庭幸福之餘,背後的生活安排和經濟為George 帶來的壓力和重擔,旁人不易理解。George 和其他爸爸一樣,每天早出晚歸為家中六口奔馳。究竟他如何應付這個家的需要,他覺得最大壓力和挑戰是甚麼?他對將來四個女兒的成長又有甚麼期盼?
7月18日 (重溫訪問) (訪問文字)
受訪嘉賓: 馮錦鏗 (兒子年齡: 24)
簡介: 馮錦鏗在教會工作,曾陪伴無數新手爸爸成長。而他自己的兒子亦已經長大成人。回望自己過去一段廿多年的父職路,並非一帆風順,最具挑戰、最難之其中一個階段,就是兒子青春期時的父子關係。現在,兒子讀完書已剛出來工作,在職場上,總會有不如人意的日子時刻,作為父親的他,如何在兒子感到低沉的日子去扶他一把呢?
受訪嘉賓: 馮錦鏗 (兒子年齡: 24)
簡介: 馮錦鏗在教會工作,曾陪伴無數新手爸爸成長。而他自己的兒子亦已經長大成人。回望自己過去一段廿多年的父職路,並非一帆風順,最具挑戰、最難之其中一個階段,就是兒子青春期時的父子關係。現在,兒子讀完書已剛出來工作,在職場上,總會有不如人意的日子時刻,作為父親的他,如何在兒子感到低沉的日子去扶他一把呢?
7月25日 (重溫訪問) (訪問文字)(經濟日報轉載)
受訪嘉賓: 黃浚洪 (孩子年齡:- 女兒9和7歲,兒子2歲)
簡介: 黃浚洪 Harry 是一位有三個孩子的爸爸。大女兒出生時曾面對身體問題,並在四個月多便要接受手術。感恩地,兩女兒健康成長。 harry 夫婦二人喜愛孩子,但仍感在香港,生活迫人,兩孩子已經很吃力了。就在這時候,太太懷了第三胎,而自己亦在這時期面對失業,深感徬徨。究竟 Harry 當時是如何面對呢? 他感到最大的挑戰是甚麼呢?
受訪嘉賓: 黃浚洪 (孩子年齡:- 女兒9和7歲,兒子2歲)
簡介: 黃浚洪 Harry 是一位有三個孩子的爸爸。大女兒出生時曾面對身體問題,並在四個月多便要接受手術。感恩地,兩女兒健康成長。 harry 夫婦二人喜愛孩子,但仍感在香港,生活迫人,兩孩子已經很吃力了。就在這時候,太太懷了第三胎,而自己亦在這時期面對失業,深感徬徨。究竟 Harry 當時是如何面對呢? 他感到最大的挑戰是甚麼呢?
8月1日 (重溫訪問) (訪問文字)
受訪嘉賓: 李灝濂 ( 孩子年齡: 大女 6 歲, 細孖(一男一女)5歲 )
簡介: 李灝濂 Vinic 是三位孩子的爸爸。他在這個生活迫人的城市教養三個兒女,充分體會那份壓力。他覺得最困難,是他自己作為一個男士,當進入爸爸角色之後,自己所面對家人、朋友對自己成為父親後,所產生的無形壓力和期望。Vinic 甚至有段時間經歷到情緒的困擾。究竟他所經驗的壓力是甚麼? 他如何去「求救」? 他又有甚麼貼士比其他有壓力的爸爸?
受訪嘉賓: 李灝濂 ( 孩子年齡: 大女 6 歲, 細孖(一男一女)5歲 )
簡介: 李灝濂 Vinic 是三位孩子的爸爸。他在這個生活迫人的城市教養三個兒女,充分體會那份壓力。他覺得最困難,是他自己作為一個男士,當進入爸爸角色之後,自己所面對家人、朋友對自己成為父親後,所產生的無形壓力和期望。Vinic 甚至有段時間經歷到情緒的困擾。究竟他所經驗的壓力是甚麼? 他如何去「求救」? 他又有甚麼貼士比其他有壓力的爸爸?
8月8日(重溫訪問)(訪問文字) (經濟日報轉載)
受訪嘉賓: 陳偉倫 (馬丁) (孩子年齡: 兒子5歲)
簡介: 馬丁夫婦很喜歡孩子,他亦很憧憬自己做一個好爸爸,所以他們亦打算婚後會生孩子。可是結婚一年後,太太確疹患有一種極罕有的疾病。這時候,馬丁作為丈夫,非常無助、擔憂。隨時日而過,這十年以來,這個隨時復發的疾病陪伴住他倆夫婦的家庭過日子。此外他們多年渴望生孩子,但結果一直仍未能如人意,甚至有考慮改為收養。就在這時,太太懷孕成功,馬丁便戰戰兢兢承擔起爸爸的新角色。究竟他如何一直撐住去承擔起這個家、當年如何迎接新生命的來臨? 這五年,和孩子一起成長的日子又是如何?
受訪嘉賓: 陳偉倫 (馬丁) (孩子年齡: 兒子5歲)
簡介: 馬丁夫婦很喜歡孩子,他亦很憧憬自己做一個好爸爸,所以他們亦打算婚後會生孩子。可是結婚一年後,太太確疹患有一種極罕有的疾病。這時候,馬丁作為丈夫,非常無助、擔憂。隨時日而過,這十年以來,這個隨時復發的疾病陪伴住他倆夫婦的家庭過日子。此外他們多年渴望生孩子,但結果一直仍未能如人意,甚至有考慮改為收養。就在這時,太太懷孕成功,馬丁便戰戰兢兢承擔起爸爸的新角色。究竟他如何一直撐住去承擔起這個家、當年如何迎接新生命的來臨? 這五年,和孩子一起成長的日子又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