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家庭基金總幹事 溫南聲 Anton
榮幸參與新城電台節目
和李敏聰傳道一起做主持
榮幸參與新城電台節目
和李敏聰傳道一起做主持
下載電台網頁結連
節目官方 facebook 結連在此
陳永堅: 「從生命的瓦礫中建造圓滿家庭、學習父親角色」
陳永堅(Kensen)從小是「自由人」,謙稱對家庭觀念不強,然而後來遇上現在的太太,及後更誕下孩子,一起學習面對不同處境。
Kensen是家中的老二,媽媽在高齡生下弟弟,與他差距七歲。由於媽媽只能把有限的專注力放在小弟弟身上,所以自然無暇照料Kensen。年紀小小的Kensen自己找樂子,外出玩耍。Kensen在成長中慢慢發現自己對音樂感興趣,而音樂日後竟成為他投身信仰的契機。「在中五時,當時教我拉二胡的師傅信了主,他向我傳福音。他的音樂造詣很高,我一直都很佩服他,所以當他跟我傳福音時,我便信了。」
教會是第二個家 也成就了另一個家
Kensen信主之時正值考公開試之年,面對前路及人生不免感到茫然與徬徨。幸運的是他認識了一群有著共同信仰的朋友,互相扶持。出了成績後,大家一起研究出路,從中更鞏固了彼此的關係。
對於從小家庭觀念較薄弱的Kensen,教會是他的第二個家,透過與弟兄姊妹交流,以及以音樂來服侍,令他找到一處棲身的地方。然而,教會亦成就了他另一個家:Kensen認識了現時的太太,與她締結家庭。兩人相識時才十多歲,Kensen記得那時他第一次上教會,太太是第一個接觸的新朋友,回想起第一次相遇,沒有特別浪漫,反而多一份純真:「她那時『傻下傻下』的,她走來跟我握手,向我介紹教會的設施,很生硬,現在想起也覺得很好笑!」
可是,這位在Kensen眼中「傻下傻下」的女生,原來有著破碎的家庭背景 。在拍拖半年後,女朋友為了讓Kensen了解自己更多,於是帶他前往自己在九龍城寨的舊居。抵埗後,Kensen被眼前的景象嚇倒:「打開門只見現場好像被洗劫過般!不遠處有一個神位,上面竟然架着一個倒轉的水壺,可想而知現場有多混亂。」女朋友隨後娓娓道出自己的身世:爸爸酗酒,並對家人動粗;媽媽因而祗好和哥哥及姊姊到外國生活,只留下她自己一人。那一刻著實為Kensen帶來很大衝擊,因這與自己一向對家的概念有很大距離。突然間,Kensen有感動向女朋友許下承諾:「你而家的家庭破碎了,不過我會與你一起重新建立一個美滿的家。」
美滿家庭夢碎
在旁人眼中,或許只是年少輕狂的空口言,不過Kensen最後真的實踐承諾,迎娶女友。結婚後不久太太便懷上了女兒,二人世界頓時變成三人世界。夫婦倆那時其實還只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女兒的出生令他們有點措手不及。照顧女兒對Kensen而言更是一個挑戰,一方面在於要在家庭、工作及讀書間兼顧,另一方面源於自己對女性的不了解:「我不了解女性的性格,也不知道她在想甚麼,也不清楚她喜愛些甚麼。」而當女兒愈長大,Kensen夫婦所面對的挑戰更大,「她升上小學前,我們已發現她在認字及寫字方面出現困難,後來她被確定有讀寫障礙。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打擊,因為曾向太太承諾要給她一個圓滿的家,現在卻好像做不到。」Kensen失望地說。
為了幫助女兒處理讀寫障礙,Kensen和太太用盡各種方法。後來女兒終於升上一所Band 1中學,但更卻因跟不上學習進度而失去自信,經常跟逃學的朋友在一起,我真的很傷心,曾試過與她吵架,然後我嚎啕大哭。我從未試過這樣,應該是一直累積情緒,再一下子爆發。「為何她會從乖小孩變成這樣子?」
於是夫婦倆向上帝禱告,求祂給女兒新方向。最後,他們決定為女兒轉校及搬家,女兒的情況最後得到改善。
放手讓孩子走更遠的路
然而,相似情況也在兒子身上出現。兒子升上一所小學名校,直至小三左右開始不太適應學校的教學風格,當遇上不順心時,兒子更會踢鐵絲網發洩,又或是躺在地上。女兒的經歷令Kensen更敏感於兒子的情況,「我們感到他其實沒有自信心,最後我們為他轉往一所寂寂無名的村校。有人曾認為這個決定很傻,不過我們不以為然。我們認識學校的校長,知道他是一個很有教育理念的人,我們也放心將兒子交給他。」之後兒子竟跟Kensen說:「我現在在這裡會爆的!」意即會發揮潛能,這句話令Kensen哭笑不得。
兩個孩子的經歷令Kensen進一步學會放手讓子女發展,「父母是孩子旁邊的同行者及指引者,沒有一個框架能令年青人變成你心目中那樣。著他行當行的路,並不是指行一條由父母設好的路,而是上帝給的路,我們就放心給他行。」
Kensen曾責備自己不能給太太一個圓滿的家,可是回望這一段路,卻發現圓滿並非事事順利,完美無暇,而是在各種景況中,或有時前進有時後退,然而大家能彼此走得更近,各人的生命仍能在上帝裡面成長,令這個家成為華枝春滿的庭園,讓生命綻放更多可能。
訪問主持: 溫南聲
編輯: 維護家庭基金 義務編輯顧問 羅遠婷
( 版權屬維護家庭基金所有。刊物轉載請註明出處「維護家庭基金」)
<簡介>
本文取材自嘉賓在早前接受新城數碼生活台節目「愛在香港的日子」的訪問內容。維護家庭基金總幹事溫南聲榮幸獲邀無償參與該節目的主持工作,並獲新城及嘉賓的支持,透過編輯及刊登本文,把嘉賓在節目中分享的智慧與更多不同階層的家庭讀者分享,一起建立家庭婚姻、鼓勵父親角色、守護孩子健康在家中成長。
11.4.2017
Kensen是家中的老二,媽媽在高齡生下弟弟,與他差距七歲。由於媽媽只能把有限的專注力放在小弟弟身上,所以自然無暇照料Kensen。年紀小小的Kensen自己找樂子,外出玩耍。Kensen在成長中慢慢發現自己對音樂感興趣,而音樂日後竟成為他投身信仰的契機。「在中五時,當時教我拉二胡的師傅信了主,他向我傳福音。他的音樂造詣很高,我一直都很佩服他,所以當他跟我傳福音時,我便信了。」
教會是第二個家 也成就了另一個家
Kensen信主之時正值考公開試之年,面對前路及人生不免感到茫然與徬徨。幸運的是他認識了一群有著共同信仰的朋友,互相扶持。出了成績後,大家一起研究出路,從中更鞏固了彼此的關係。
對於從小家庭觀念較薄弱的Kensen,教會是他的第二個家,透過與弟兄姊妹交流,以及以音樂來服侍,令他找到一處棲身的地方。然而,教會亦成就了他另一個家:Kensen認識了現時的太太,與她締結家庭。兩人相識時才十多歲,Kensen記得那時他第一次上教會,太太是第一個接觸的新朋友,回想起第一次相遇,沒有特別浪漫,反而多一份純真:「她那時『傻下傻下』的,她走來跟我握手,向我介紹教會的設施,很生硬,現在想起也覺得很好笑!」
可是,這位在Kensen眼中「傻下傻下」的女生,原來有著破碎的家庭背景 。在拍拖半年後,女朋友為了讓Kensen了解自己更多,於是帶他前往自己在九龍城寨的舊居。抵埗後,Kensen被眼前的景象嚇倒:「打開門只見現場好像被洗劫過般!不遠處有一個神位,上面竟然架着一個倒轉的水壺,可想而知現場有多混亂。」女朋友隨後娓娓道出自己的身世:爸爸酗酒,並對家人動粗;媽媽因而祗好和哥哥及姊姊到外國生活,只留下她自己一人。那一刻著實為Kensen帶來很大衝擊,因這與自己一向對家的概念有很大距離。突然間,Kensen有感動向女朋友許下承諾:「你而家的家庭破碎了,不過我會與你一起重新建立一個美滿的家。」
美滿家庭夢碎
在旁人眼中,或許只是年少輕狂的空口言,不過Kensen最後真的實踐承諾,迎娶女友。結婚後不久太太便懷上了女兒,二人世界頓時變成三人世界。夫婦倆那時其實還只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女兒的出生令他們有點措手不及。照顧女兒對Kensen而言更是一個挑戰,一方面在於要在家庭、工作及讀書間兼顧,另一方面源於自己對女性的不了解:「我不了解女性的性格,也不知道她在想甚麼,也不清楚她喜愛些甚麼。」而當女兒愈長大,Kensen夫婦所面對的挑戰更大,「她升上小學前,我們已發現她在認字及寫字方面出現困難,後來她被確定有讀寫障礙。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打擊,因為曾向太太承諾要給她一個圓滿的家,現在卻好像做不到。」Kensen失望地說。
為了幫助女兒處理讀寫障礙,Kensen和太太用盡各種方法。後來女兒終於升上一所Band 1中學,但更卻因跟不上學習進度而失去自信,經常跟逃學的朋友在一起,我真的很傷心,曾試過與她吵架,然後我嚎啕大哭。我從未試過這樣,應該是一直累積情緒,再一下子爆發。「為何她會從乖小孩變成這樣子?」
於是夫婦倆向上帝禱告,求祂給女兒新方向。最後,他們決定為女兒轉校及搬家,女兒的情況最後得到改善。
放手讓孩子走更遠的路
然而,相似情況也在兒子身上出現。兒子升上一所小學名校,直至小三左右開始不太適應學校的教學風格,當遇上不順心時,兒子更會踢鐵絲網發洩,又或是躺在地上。女兒的經歷令Kensen更敏感於兒子的情況,「我們感到他其實沒有自信心,最後我們為他轉往一所寂寂無名的村校。有人曾認為這個決定很傻,不過我們不以為然。我們認識學校的校長,知道他是一個很有教育理念的人,我們也放心將兒子交給他。」之後兒子竟跟Kensen說:「我現在在這裡會爆的!」意即會發揮潛能,這句話令Kensen哭笑不得。
兩個孩子的經歷令Kensen進一步學會放手讓子女發展,「父母是孩子旁邊的同行者及指引者,沒有一個框架能令年青人變成你心目中那樣。著他行當行的路,並不是指行一條由父母設好的路,而是上帝給的路,我們就放心給他行。」
Kensen曾責備自己不能給太太一個圓滿的家,可是回望這一段路,卻發現圓滿並非事事順利,完美無暇,而是在各種景況中,或有時前進有時後退,然而大家能彼此走得更近,各人的生命仍能在上帝裡面成長,令這個家成為華枝春滿的庭園,讓生命綻放更多可能。
訪問主持: 溫南聲
編輯: 維護家庭基金 義務編輯顧問 羅遠婷
( 版權屬維護家庭基金所有。刊物轉載請註明出處「維護家庭基金」)
<簡介>
本文取材自嘉賓在早前接受新城數碼生活台節目「愛在香港的日子」的訪問內容。維護家庭基金總幹事溫南聲榮幸獲邀無償參與該節目的主持工作,並獲新城及嘉賓的支持,透過編輯及刊登本文,把嘉賓在節目中分享的智慧與更多不同階層的家庭讀者分享,一起建立家庭婚姻、鼓勵父親角色、守護孩子健康在家中成長。
11.4.2017
劉琼玉: 「從職場走入家、再由家重回職場 全因丈夫鼓勵」
在太子弼街基督教大樓十二樓的朗研社家庭教室,他們的執行董事劉琼玉女士 (Dora) 是最早期在香港修讀幼兒教育的學生,畢業後投身特殊教育工作,服侍特殊小朋友及其家人。Dora投身幼兒教育可說是無心插柳:「當初是朋友先拿課程資料,後來著我陪她一起報名,然後我便獲取錄了。」雖然這枝柳後來慢慢發展成蔭,但在唸書初期,Dora其實每天都經歷掙扎。
不曉得課程大綱的她,每天放學回家也哭。 有一天,Dora萌生退學念頭並打算實行,但有幸遇上一位充滿睿智的學姐,Dora聽從了她的建議並用一段時間了解課程,最終令Dora發現課程的意義,也造就了今天的服侍。
由在職媽媽轉為全職媽媽
畢業後在一所特殊幼兒教育中心工作,當時她與心理學家、醫生及其他專業人士組成團隊,服務特殊幼兒,Dora十分享受其中:「每天都在解構個案,每天都要面對不同挑戰,我從沒有想過要離開。」不過,Dora很快就處身在兩難中。在開始工作後不久,Dora與丈夫結婚,之後誕下女兒,成為在職媽媽。不過丈夫卻多次表示希望妻子可以當全職媽媽,全時間照顧女兒,但Dora卻想繼續留在工作崗位上,於是努力游說丈夫,「那時我跟他說其實我只是離開女兒一枝奶的時間:我早上給她餵完奶後便上班,然後下午五時多下班後又可以餵女兒吃第三枝奶。丈夫聽見我的說詞後,仍想我當全職媽媽,不過卻不會迫我聽從,反而給我空間去嘗試。」
在女兒十五個月大時,Dora最終決定辭職當全職媽媽,原因是她難以在工作與照顧女兒間保持平衡:「我的職責是接見個案,因為那時擔任這個工作的人不多,所以工作量很多,我的工作行事曆是以小時來編排工作的,而且排得密密麻麻,與我見面要一個月前預約。女兒每長一顆牙時,我便陪伴她一個通宵,翌日自然難以保持狀態上班。於是第二天早上7時多我要立即用電話聯絡當天第一個接見的個案,著他不要來。這樣早通知他,是因為他有可能住在羅湖村!」在經歷了數次以上情況後,Dora內心覺得無論對個案及女兒均有不足,於是決定辭職。
知識可以同時是培育子女的束縛與養分
然而,當全職媽媽對Dora而言又是另一個挑戰,她以「一塌糊塗」來形容開始時的經驗。「我是史前怪獸媽媽!」Dora笑說,「因為我會以所學到關於小朋友發展的東西套用在女兒身上,丈夫都經常提醒我是媽媽而不是劉姑娘!」
縱然如此,往昔所學其實又可以幫助Dora與丈夫一起建立家庭。丈夫的家人有情緒問題,Dora於是閱讀一些輔導及家庭學的資料,學習與他們相處,向他們多表達感謝及正面訊息。Dora了解到孩子是透過視覺來學習,為了減少丈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並同時建立正面的家庭氛圍,在孩子出生後便與丈夫一起定下新「家規」,如在女兒面前擁抱、親吻及互相多謝等,旨在令女兒看得見父母的親密關係;而且,Dora亦教導孩子要多向人表達感謝。
夫婦關係是建立家庭的最重要的關鍵
在女兒升上中一後,Dora返回職場,與兩位好友一起創立朗研社。背後的推手,竟然是當初極力希望她當全職媽媽的丈夫,「他認為孩子已長大,若我的眼界再擴闊一些,見識再多一點,才可以幫助子女建立更遠的視野。」丈夫這番說話令Dora勇敢踏出家門,建立機構幫助新手家長。而且,丈夫更會身體力行幫助Dora。在機構開展初期,Dora要在周六上班,丈夫於是承擔起照顧孩子的責任。甚至向教會申請現時在大樓的會址時,丈夫同樣出心出力,為Dora撰寫計劃書,而她更形容其中過程為重新談一次戀愛:「他將自己專業的一面在我面前流露,我們從來未試過這樣對話,對雙方而言,透過商量、討論計劃書,我們也在重新認識對方。我跟子女說笑,現在在認識一個新的男人!」
Dora笑說「生一個上一課」,身為三名子女的媽媽的她就是上了三課。早年的學習再加上親身實踐照顧孩子之道,以及丈夫背後的支持和上帝的帶領,現在她同時能以宏觀而又深刻的角度幫助新手父母培育孩子之餘,更令他們了解夫婦關係是建立家庭的最重要的關鍵。
<簡介>
本文取材自嘉賓在早前接受新城數碼生活台節目「愛在香港的日子」的訪問內容。維護家庭基金總幹事溫南聲榮幸獲邀無償參與該節目的主持工作,並獲新城及嘉賓的支持,透過編輯及刊登本文,把嘉賓在節目中分享的智慧與更多不同階層的家庭讀者分享,一起建立家庭婚姻、鼓勵父親角色、守護孩子健康在家中成長。
3.3.2017
不曉得課程大綱的她,每天放學回家也哭。 有一天,Dora萌生退學念頭並打算實行,但有幸遇上一位充滿睿智的學姐,Dora聽從了她的建議並用一段時間了解課程,最終令Dora發現課程的意義,也造就了今天的服侍。
由在職媽媽轉為全職媽媽
畢業後在一所特殊幼兒教育中心工作,當時她與心理學家、醫生及其他專業人士組成團隊,服務特殊幼兒,Dora十分享受其中:「每天都在解構個案,每天都要面對不同挑戰,我從沒有想過要離開。」不過,Dora很快就處身在兩難中。在開始工作後不久,Dora與丈夫結婚,之後誕下女兒,成為在職媽媽。不過丈夫卻多次表示希望妻子可以當全職媽媽,全時間照顧女兒,但Dora卻想繼續留在工作崗位上,於是努力游說丈夫,「那時我跟他說其實我只是離開女兒一枝奶的時間:我早上給她餵完奶後便上班,然後下午五時多下班後又可以餵女兒吃第三枝奶。丈夫聽見我的說詞後,仍想我當全職媽媽,不過卻不會迫我聽從,反而給我空間去嘗試。」
在女兒十五個月大時,Dora最終決定辭職當全職媽媽,原因是她難以在工作與照顧女兒間保持平衡:「我的職責是接見個案,因為那時擔任這個工作的人不多,所以工作量很多,我的工作行事曆是以小時來編排工作的,而且排得密密麻麻,與我見面要一個月前預約。女兒每長一顆牙時,我便陪伴她一個通宵,翌日自然難以保持狀態上班。於是第二天早上7時多我要立即用電話聯絡當天第一個接見的個案,著他不要來。這樣早通知他,是因為他有可能住在羅湖村!」在經歷了數次以上情況後,Dora內心覺得無論對個案及女兒均有不足,於是決定辭職。
知識可以同時是培育子女的束縛與養分
然而,當全職媽媽對Dora而言又是另一個挑戰,她以「一塌糊塗」來形容開始時的經驗。「我是史前怪獸媽媽!」Dora笑說,「因為我會以所學到關於小朋友發展的東西套用在女兒身上,丈夫都經常提醒我是媽媽而不是劉姑娘!」
縱然如此,往昔所學其實又可以幫助Dora與丈夫一起建立家庭。丈夫的家人有情緒問題,Dora於是閱讀一些輔導及家庭學的資料,學習與他們相處,向他們多表達感謝及正面訊息。Dora了解到孩子是透過視覺來學習,為了減少丈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並同時建立正面的家庭氛圍,在孩子出生後便與丈夫一起定下新「家規」,如在女兒面前擁抱、親吻及互相多謝等,旨在令女兒看得見父母的親密關係;而且,Dora亦教導孩子要多向人表達感謝。
夫婦關係是建立家庭的最重要的關鍵
在女兒升上中一後,Dora返回職場,與兩位好友一起創立朗研社。背後的推手,竟然是當初極力希望她當全職媽媽的丈夫,「他認為孩子已長大,若我的眼界再擴闊一些,見識再多一點,才可以幫助子女建立更遠的視野。」丈夫這番說話令Dora勇敢踏出家門,建立機構幫助新手家長。而且,丈夫更會身體力行幫助Dora。在機構開展初期,Dora要在周六上班,丈夫於是承擔起照顧孩子的責任。甚至向教會申請現時在大樓的會址時,丈夫同樣出心出力,為Dora撰寫計劃書,而她更形容其中過程為重新談一次戀愛:「他將自己專業的一面在我面前流露,我們從來未試過這樣對話,對雙方而言,透過商量、討論計劃書,我們也在重新認識對方。我跟子女說笑,現在在認識一個新的男人!」
Dora笑說「生一個上一課」,身為三名子女的媽媽的她就是上了三課。早年的學習再加上親身實踐照顧孩子之道,以及丈夫背後的支持和上帝的帶領,現在她同時能以宏觀而又深刻的角度幫助新手父母培育孩子之餘,更令他們了解夫婦關係是建立家庭的最重要的關鍵。
<簡介>
本文取材自嘉賓在早前接受新城數碼生活台節目「愛在香港的日子」的訪問內容。維護家庭基金總幹事溫南聲榮幸獲邀無償參與該節目的主持工作,並獲新城及嘉賓的支持,透過編輯及刊登本文,把嘉賓在節目中分享的智慧與更多不同階層的家庭讀者分享,一起建立家庭婚姻、鼓勵父親角色、守護孩子健康在家中成長。
3.3.2017
許娜娜博士 :
「感激丈夫為家庭付出,努力實踐父親角色」
很開心終於有機會在新城電台的節目中,訪問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許娜娜博士 (Anna)。她除了是一位學者,更是一名關心學生的老師、一位熱愛家庭的好媽媽,然而在這背後因為上帝的愛先進入她的生命。
在探索中:生命師傅引導人生方向
Anna一生中遇上不少良師益友,每每令她獲益良多,或許這使她日後也成為別人的啟蒙者。她的第一位良師是其中學老師。中二那年,Anna為了與同學騎自行車,便向媽媽撒謊。後來媽媽揭破了她的謊言,更向老師投訴其「惡行」。老師了解Anna的情況後,便與她傾談及一起看聖經。
老師的天職是傳道、授業、解惑,Anna從這位老師身上完全體會到這幾點,「這位老師不只是教導知識,她更對學生狀況十分敏銳,關心我們的生命。透過查經,她讓我知道人內在有很多黑暗面,但上帝仍然毫不保留地接納我們。她亦讓我知道上帝的愛與從人而來的愛不同,祂的愛是犧牲的愛,有包容有忍耐。」Anna有這份感觸,全因她父母在家經常吵架,她亦一度想過若愛會令人互相憎惡,那她寧願不要,幸好這位老師透過信仰扭轉她對愛的看法。
而且老師更教Anna做一件影響其終身幸福的事,「她教我要為日後的伴侶禱告!雖然那時我不知他是誰,但老師說仍要這樣做,從中學習把事情交託給上帝。」中學畢業後Anna順利升上大學,在大學中她遇上很多生命師傅,指導她的人生,更影響她日後從事兒童研究,以及投入教育工作。現在Anna成為一名老師,她努力以各位生命師傅為榜樣,同樣愛惜及關心學生。
在家庭困境中:體會創意的重要性
Anna與在大學認識的男友結婚,組織家庭,後來誕下兩名兒子。然而,這四口子家庭卻遇上一次巨大挑戰。大兒子在五歲被診斷患上血癌,Anna得知兒子情況後,心中充滿自責:「那時我是雙職媽媽,日間忙於工作,是我的婆婆首先發現大兒子出狀況。那時我不斷反問自己為何這樣疏忽?為何不早點發現?其實早前有見到他的腳出現瘀青,但我以為小朋友經常跑跑跳跳,撞傷在所難免,因而沒有理會,事實上那是因為他的紅血球不足,瘀青久久不散。」
發現兒子患病首三日,是Anna最難受的日子。醫護人員需要為兒子找出患上哪類型及階段的癌症,那時Anna面對很多未知,心裡十分不安,而且也感到兒子與死亡很接近,她快要失去兒子,種種負面情緒湧在心頭。晚上她與丈夫一起禱告,兩人將兒子交託給上帝,並向祂禱告:「祢願意我們經歷甚麼,我們便與祢一齊行。」
可幸大兒子罹患的是兒童癌症中常見的一種,在十個病患中有七個可以治癒,而他亦在兩年後痊癒。其中八個月Anna一直在側陪伴兒子,意外地她竟能實踐所學,「唸書時唸了很多照顧有特別需要的小朋友的方法,當我與孩子一起面對癌症時,便可與他一起活出理論。」特別是在小孩子創意這領域上,Anna更有深刻體會。她體會到創意與遊戲的力量,「他會幻想自己正駕車前往公園,雖然身體被困在醫院,但在精神層面他卻毫無限制。以前我只在報告上讀到想像力對孩子何等重要,現在我從兒子身上親自看到了。」而這亦啟發Anna日後在「創意研究」領域進深發展。
在危難中:洞悉家庭是解困的鑰匙
此外,Anna在病房中亦體會到家庭的重要。她看見不少家庭因為孩子患病而出現破裂,夫婦、婆媳互相指責,互相推諉。然而,一個充滿愛的家庭卻能盛載重大危機,而且成員都能彼此成長。再追源溯本,家庭是否有愛關鍵在於夫婦的關係。若夫婦雙方能鼓勵對方實踐父母親角色,家中便自然充滿愛。
不可或缺的父親角色
Anna十分感激丈夫一直以來無私地為家庭付出,努力實踐父親角色,特別在與兒子建立關係上,「他主要透過與小朋友玩耍而建立關係,並藉著運動建立他們堅毅的性格,而這部分媽媽較難取代,因為女性通常運動較弱。」說完這句話後,Anna也忍不住笑了。
從信仰中,Anna明白到愛的真義,而這份愛不僅滋養她的生命,也令她關愛學生。同樣是這份從上帝而來的愛,幫助Anna及丈夫建立家庭,甚至在遇上挑戰時成為一家人最強的盾牌,成功抵抗來勢洶洶的病患及死亡威脅。
<簡介>
本文取材自嘉賓在早前接受新城數碼生活台節目「愛在香港的日子」的訪問內容。維護家庭基金總幹事溫南聲榮幸獲邀無償參與該節目的主持工作,並獲新城及嘉賓的支持,透過編輯及刊登本文,把嘉賓在節目中分享的智慧與更多不同階層的家庭讀者分享,一起建立家庭婚姻、鼓勵父親角色、守護孩子健康在家中成長。
3.2.2017
在探索中:生命師傅引導人生方向
Anna一生中遇上不少良師益友,每每令她獲益良多,或許這使她日後也成為別人的啟蒙者。她的第一位良師是其中學老師。中二那年,Anna為了與同學騎自行車,便向媽媽撒謊。後來媽媽揭破了她的謊言,更向老師投訴其「惡行」。老師了解Anna的情況後,便與她傾談及一起看聖經。
老師的天職是傳道、授業、解惑,Anna從這位老師身上完全體會到這幾點,「這位老師不只是教導知識,她更對學生狀況十分敏銳,關心我們的生命。透過查經,她讓我知道人內在有很多黑暗面,但上帝仍然毫不保留地接納我們。她亦讓我知道上帝的愛與從人而來的愛不同,祂的愛是犧牲的愛,有包容有忍耐。」Anna有這份感觸,全因她父母在家經常吵架,她亦一度想過若愛會令人互相憎惡,那她寧願不要,幸好這位老師透過信仰扭轉她對愛的看法。
而且老師更教Anna做一件影響其終身幸福的事,「她教我要為日後的伴侶禱告!雖然那時我不知他是誰,但老師說仍要這樣做,從中學習把事情交託給上帝。」中學畢業後Anna順利升上大學,在大學中她遇上很多生命師傅,指導她的人生,更影響她日後從事兒童研究,以及投入教育工作。現在Anna成為一名老師,她努力以各位生命師傅為榜樣,同樣愛惜及關心學生。
在家庭困境中:體會創意的重要性
Anna與在大學認識的男友結婚,組織家庭,後來誕下兩名兒子。然而,這四口子家庭卻遇上一次巨大挑戰。大兒子在五歲被診斷患上血癌,Anna得知兒子情況後,心中充滿自責:「那時我是雙職媽媽,日間忙於工作,是我的婆婆首先發現大兒子出狀況。那時我不斷反問自己為何這樣疏忽?為何不早點發現?其實早前有見到他的腳出現瘀青,但我以為小朋友經常跑跑跳跳,撞傷在所難免,因而沒有理會,事實上那是因為他的紅血球不足,瘀青久久不散。」
發現兒子患病首三日,是Anna最難受的日子。醫護人員需要為兒子找出患上哪類型及階段的癌症,那時Anna面對很多未知,心裡十分不安,而且也感到兒子與死亡很接近,她快要失去兒子,種種負面情緒湧在心頭。晚上她與丈夫一起禱告,兩人將兒子交託給上帝,並向祂禱告:「祢願意我們經歷甚麼,我們便與祢一齊行。」
可幸大兒子罹患的是兒童癌症中常見的一種,在十個病患中有七個可以治癒,而他亦在兩年後痊癒。其中八個月Anna一直在側陪伴兒子,意外地她竟能實踐所學,「唸書時唸了很多照顧有特別需要的小朋友的方法,當我與孩子一起面對癌症時,便可與他一起活出理論。」特別是在小孩子創意這領域上,Anna更有深刻體會。她體會到創意與遊戲的力量,「他會幻想自己正駕車前往公園,雖然身體被困在醫院,但在精神層面他卻毫無限制。以前我只在報告上讀到想像力對孩子何等重要,現在我從兒子身上親自看到了。」而這亦啟發Anna日後在「創意研究」領域進深發展。
在危難中:洞悉家庭是解困的鑰匙
此外,Anna在病房中亦體會到家庭的重要。她看見不少家庭因為孩子患病而出現破裂,夫婦、婆媳互相指責,互相推諉。然而,一個充滿愛的家庭卻能盛載重大危機,而且成員都能彼此成長。再追源溯本,家庭是否有愛關鍵在於夫婦的關係。若夫婦雙方能鼓勵對方實踐父母親角色,家中便自然充滿愛。
不可或缺的父親角色
Anna十分感激丈夫一直以來無私地為家庭付出,努力實踐父親角色,特別在與兒子建立關係上,「他主要透過與小朋友玩耍而建立關係,並藉著運動建立他們堅毅的性格,而這部分媽媽較難取代,因為女性通常運動較弱。」說完這句話後,Anna也忍不住笑了。
從信仰中,Anna明白到愛的真義,而這份愛不僅滋養她的生命,也令她關愛學生。同樣是這份從上帝而來的愛,幫助Anna及丈夫建立家庭,甚至在遇上挑戰時成為一家人最強的盾牌,成功抵抗來勢洶洶的病患及死亡威脅。
<簡介>
本文取材自嘉賓在早前接受新城數碼生活台節目「愛在香港的日子」的訪問內容。維護家庭基金總幹事溫南聲榮幸獲邀無償參與該節目的主持工作,並獲新城及嘉賓的支持,透過編輯及刊登本文,把嘉賓在節目中分享的智慧與更多不同階層的家庭讀者分享,一起建立家庭婚姻、鼓勵父親角色、守護孩子健康在家中成長。
3.2.2017
麥嘉盈博士 :
「感恩我丈夫是一個撐起家庭的好爸爸」
好爸爸助「港女」媽媽勇往直前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系副教授麥嘉盈(Angela)稱自己為「港女」,全因為其勇往直前、凡事堅持到底的性格,秉承港女大無畏精神。Angela 從小更具領導性格,由班長至風紀隊長也當過,一路走來都在領導別人,甚至領導自己的生命,一切都很理所當然。然而到了2001年,她開始體會到人生並非一帆風順,原來會有風浪。
初次發現人生中的風浪
Angela那年到美國求學,不過其經營生意的父母卻面對經濟困難,他們自然將寄望放在女兒身上,希望她快點完成學業,賺錢幫補。這對Angela而言當然不好受,「我是拿獎學金及用自己的儲蓄作生活費,自然感到很大壓力。不過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想清楚該怎樣走以後的路。我最後決定咬緊牙關唸下去。別人用四年時間完成博士學位,我努力用三年時間便完成論文畢業。」
Angela畢業後到世界各地的學府擔任教授,然而她卻意想不到在其事業高峰遇上一個攸關生死的難關。
甫誕下女兒便發現自己患癌病
Angela在女兒四個月大時發現患上鼻咽癌,那時她在新加坡一所著名學府任教,人生正處於高峰,但卻迎面撲來這個巨浪。Angela直言若只靠自己一定不能度過,唯有靠著神才可以。神在新加坡為Angela預備了一班熱心的弟兄姊妹,其中一位以前亦曾患上鼻咽癌但已痊癒,他帶Angela去看昔日治癒自己的醫生,這位醫生最後亦治好了Angela。回想起這段經歷,Angela感謝上帝:「祂讓我在女兒還不懂性時接受治療,令我可以專心治病。每天看著女兒成長更成為我的動力,我不想錯過她的成長,所以我更聽從醫生的話,吃最有營養的食物,為打仗作最好的預備。」
撐起家庭的好丈夫與好爸爸
在Angela患病的日子,丈夫肩負照顧家庭的責任。不過,早在她患病前,丈夫已一直當她背後男人,支持她發展事業。「中國人說嫁雞隨雞,但他卻是『娶雞隨雞』!」Angela笑言,「因為無論我往哪裡發展事業,他都會與我一起。」背後推動著Angela丈夫的,是其本身的家庭觀念,以及對妻子的愛:「他認為結婚以後就是一家人了,家人當然要在一起。他知道我喜愛從事教育工作,而且也是一位學者,只要能幫助我的事業,他都願意付出。」
Angela丈夫的家庭觀念,更在女兒出生後再進一步實踐。他本是一位英語老師,但為了主力照顧女兒,他願意只擔任導師以騰出更多時間陪伴女兒,因他相信子女的成長需要有父母在旁。而且丈夫十分反對聘請工人,照顧女兒堅持親力親為,「回港後女兒學習芭蕾舞,由丈夫送她上課。女兒需要束髻上課,也是由丈夫負責的﹗他很細心,舞蹈中心的姨姨教了他後,回家更繼續看網上影片進深研究,結果梳出來的髻很漂亮,連姨姨也稱讚他很專業呢。」Angela說著說著也不禁大笑起來。
這份對女兒的細心呵護,讓這位父親與女兒建立深厚關係。爸爸成了女兒的最佳玩伴,女兒總是整天黏著爸爸。
尊重女兒擁有與自己不同的性格
雖然女兒愛跟著爸爸,但Angela明白女兒與爸爸間的關係互動跟媽媽不同,所以也沒有特別不高興。工作忙碌的Angela早上儘量送女兒上學,與她傾談。
Angela從小已甚具領導能力,是老師喜愛的領袖生。可是,女兒卻不似她,當Angela看見女兒在學校跟從同學時,就令Angela覺得奇怪:「我從小就帶領別人,看見女兒的表現,我曾懷疑她是否出現問題,甚至找校長談談。校長的話提點了我,他說不是每個人都要當領袖,女兒的表現是很正常的。是的,女兒有著獨特的性格,她喜歡與人分享,不愛爭吵,只要所有人快樂她便快樂。」Angela試著讓女兒好好發展自己,現在她與丈夫對女兒只有一個期盼:「我們希望她做一個好人,並對人對上帝都尊重。」
<簡介>
本文取材自嘉賓在早前接受新城數碼生活台節目「愛在香港的日子」的訪問內容。維護家庭基金總幹事溫南聲榮幸獲邀無償參與該節目的主持工作,並獲新城及嘉賓的支持,透過編輯及刊登本文,把嘉賓在節目中分享的智慧與更多不同階層的家庭讀者分享,一起建立家庭婚姻、鼓勵父親角色、守護孩子健康在家中成長。
20.12.2016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系副教授麥嘉盈(Angela)稱自己為「港女」,全因為其勇往直前、凡事堅持到底的性格,秉承港女大無畏精神。Angela 從小更具領導性格,由班長至風紀隊長也當過,一路走來都在領導別人,甚至領導自己的生命,一切都很理所當然。然而到了2001年,她開始體會到人生並非一帆風順,原來會有風浪。
初次發現人生中的風浪
Angela那年到美國求學,不過其經營生意的父母卻面對經濟困難,他們自然將寄望放在女兒身上,希望她快點完成學業,賺錢幫補。這對Angela而言當然不好受,「我是拿獎學金及用自己的儲蓄作生活費,自然感到很大壓力。不過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想清楚該怎樣走以後的路。我最後決定咬緊牙關唸下去。別人用四年時間完成博士學位,我努力用三年時間便完成論文畢業。」
Angela畢業後到世界各地的學府擔任教授,然而她卻意想不到在其事業高峰遇上一個攸關生死的難關。
甫誕下女兒便發現自己患癌病
Angela在女兒四個月大時發現患上鼻咽癌,那時她在新加坡一所著名學府任教,人生正處於高峰,但卻迎面撲來這個巨浪。Angela直言若只靠自己一定不能度過,唯有靠著神才可以。神在新加坡為Angela預備了一班熱心的弟兄姊妹,其中一位以前亦曾患上鼻咽癌但已痊癒,他帶Angela去看昔日治癒自己的醫生,這位醫生最後亦治好了Angela。回想起這段經歷,Angela感謝上帝:「祂讓我在女兒還不懂性時接受治療,令我可以專心治病。每天看著女兒成長更成為我的動力,我不想錯過她的成長,所以我更聽從醫生的話,吃最有營養的食物,為打仗作最好的預備。」
撐起家庭的好丈夫與好爸爸
在Angela患病的日子,丈夫肩負照顧家庭的責任。不過,早在她患病前,丈夫已一直當她背後男人,支持她發展事業。「中國人說嫁雞隨雞,但他卻是『娶雞隨雞』!」Angela笑言,「因為無論我往哪裡發展事業,他都會與我一起。」背後推動著Angela丈夫的,是其本身的家庭觀念,以及對妻子的愛:「他認為結婚以後就是一家人了,家人當然要在一起。他知道我喜愛從事教育工作,而且也是一位學者,只要能幫助我的事業,他都願意付出。」
Angela丈夫的家庭觀念,更在女兒出生後再進一步實踐。他本是一位英語老師,但為了主力照顧女兒,他願意只擔任導師以騰出更多時間陪伴女兒,因他相信子女的成長需要有父母在旁。而且丈夫十分反對聘請工人,照顧女兒堅持親力親為,「回港後女兒學習芭蕾舞,由丈夫送她上課。女兒需要束髻上課,也是由丈夫負責的﹗他很細心,舞蹈中心的姨姨教了他後,回家更繼續看網上影片進深研究,結果梳出來的髻很漂亮,連姨姨也稱讚他很專業呢。」Angela說著說著也不禁大笑起來。
這份對女兒的細心呵護,讓這位父親與女兒建立深厚關係。爸爸成了女兒的最佳玩伴,女兒總是整天黏著爸爸。
尊重女兒擁有與自己不同的性格
雖然女兒愛跟著爸爸,但Angela明白女兒與爸爸間的關係互動跟媽媽不同,所以也沒有特別不高興。工作忙碌的Angela早上儘量送女兒上學,與她傾談。
Angela從小已甚具領導能力,是老師喜愛的領袖生。可是,女兒卻不似她,當Angela看見女兒在學校跟從同學時,就令Angela覺得奇怪:「我從小就帶領別人,看見女兒的表現,我曾懷疑她是否出現問題,甚至找校長談談。校長的話提點了我,他說不是每個人都要當領袖,女兒的表現是很正常的。是的,女兒有著獨特的性格,她喜歡與人分享,不愛爭吵,只要所有人快樂她便快樂。」Angela試著讓女兒好好發展自己,現在她與丈夫對女兒只有一個期盼:「我們希望她做一個好人,並對人對上帝都尊重。」
<簡介>
本文取材自嘉賓在早前接受新城數碼生活台節目「愛在香港的日子」的訪問內容。維護家庭基金總幹事溫南聲榮幸獲邀無償參與該節目的主持工作,並獲新城及嘉賓的支持,透過編輯及刊登本文,把嘉賓在節目中分享的智慧與更多不同階層的家庭讀者分享,一起建立家庭婚姻、鼓勵父親角色、守護孩子健康在家中成長。
20.12.2016
馮麗姝博士 :
「助孩子擺脫暴力 在人生途上展翅高飛」
很開心終於有機會在新城電台的節目中,訪問香港城市大學馮麗姝博士 Annis。
當孩子在缺乏愛的環境下成長,他們可能出現偏差。若能及時幫助他們,便可扭轉其生命。香港城市大學馮麗姝博士(Annis)專注研究兒童及青少年議題,矢志以學術服侍他們,助他們從遍體鱗傷的小毛蟲蛻變成展翅高飛的漂亮蝴蝶。
負笈英國 初次接觸信仰
Annis成長於非信徒家庭,父母篤信民間宗教,家裡更有十個神位!「爸爸每天從早上6時至晚上11時上香五次。我們家住銅鑼灣,我的活動範圍不可超過銅鑼灣和灣仔,因為要趕回家上香。」Annis從小沒有機會接觸福音,直至她二十多歲孤身一人負笈英國才有機會認識。那是她第一次出國,在異地倍感孤獨。後來認識了一群基督徒,大家一起生活,互相幫助,也彼此有一些生命上的分享,令Annis體會到信仰使人的生命與別不同,最後她決定信主。
專心仰賴上帝 順服於上帝呼召
信主後的Annis作決定前都會先祈禱交託,而非單靠自己的計劃;她亦只會做上帝呼召她去做的事,不過卻有一件事是她萬般不願意的。「上帝呼召我去唸博士,我極不願意,因我覺得自己不是讀書材料,而且需要很長時間才可以完成博士學位,我真的不想。」經過一輪掙扎Annis最後決定順服。
當提起「研究」,有些人會認為那只是住在象牙塔裡的人的玩意,Annis卻不同意:「進行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把結果應用出來,幫助有需要的人。」她親自踐行這信念,她與團隊前往九十所中小學進行研究,並用不同方法介入輔導有暴力傾向的學生。其中一種是認知行為治療法,她在七十多間小學試行,在一個學期內幫助八班有高危情況的學生減少攻擊性行動。在計劃完結後,Annis與團隊繼續用兩年時間作追蹤研究,發現這群學生的暴力行為仍然減低。
無論貧富 皆有促成暴力傾向孩子的可能
Annis在研究發現在不同經濟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會出現不同的暴力情況。在低收入家庭成長的孩子,有可能會成為「反應型攻擊者」。這群孩子傾向自卑,性格敏感,而且過往曾受傷害,因此他們對周遭環境十分警覺,稍覺不妥便會先發動攻擊保護自己。由於這些孩子把大部分精力用在觀察周遭環境,因此他們專注力較低,而且內心充滿焦慮,這亦解釋了為何他們讀書成績不理想。
Annis亦發現這群孩子在社交及家庭方面亦孤立無援。「由於過於保護自己,他們輕易與同學發生爭執,甚至打同學,同學都怕了他,這些孩子很難交朋友。再加上他們的家長通常較為火爆,若孩子遇事,他們不會先了解孩子的情況,反而會辱罵及出手教訓,所以孩子更對人缺乏信心。」
然而,在經濟環境優厚的家庭下成長的孩子,卻會成為另一種有暴力傾向的孩子——操控型攻擊者。這類孩子十分自我中心,並透過欺凌行為去達到自己的目的。然而,父母卻是他們背後推手。
原因是近年香港父母只生一個孩子,孩子成為家中的掌上明珠,備受千方寵愛,他們慢慢會以為自己真的是皇帝。再加上父母無意間向孩子灌輸「只重結果」的價值觀,Annis提到:「父母們要求孩子凡事都要拿第一,久而久之會令孩子視所有人為敵人。孩子因而變得自私,不與人分享,同時也透過貶抑他人來抬高自己,因為所有人都是他的敵人,所以他不需要尊重別人。」
Annis提醒父母要教導小朋友每個人都有長短處,並讓孩子學習與人合作。此外,父母自己也要留意,不要只著重孩子的成績,孩子的社交關係同樣重要,「父母可多了解孩子在社交上的難處,與孩子在過程中學習解難,不要只看到最後的結果。」
基督徒家長需在上帝面前謙卑
有人認為有信仰背景的父母定能好好教導兒女,但事實卻不然。Annis曾遇上一對皆為基督徒父母,他們認為信仰講求凡事包容,所以也這樣對待子女;不過那只是溺愛,也忽略了上帝也著重管教。基督徒父母畢竟也是人,同樣需要在上帝面前反省及悔罪。Annis建議可設立家庭祭壇,家人定時聚在一起禱告,求神光照及一同認罪。我們確實要謹記自己並非完人,在信徒群體中我們都要持守謙卑,互相聆聽,互相提醒,生命才更臻成熟。父母的生命成熟,才能正確教導子女。
訪問主持: 梁林天慧博士、溫南聲
編輯: 維護家庭基金 義務編輯顧問 羅遠婷
(文字版權屬維護家庭基金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
<簡介>
本文取材自嘉賓在早前接受新城數碼生活台節目「愛在香港的日子」的訪問內容。維護家庭基金總幹事溫南聲榮幸獲邀無償參與該節目的主持工作,並獲新城及嘉賓的支持,透過編輯及刊登本文,把嘉賓在節目中分享的智慧與更多不同階層的家庭讀者分享,一起建立家庭婚姻、鼓勵父親角色、守護孩子健康在家中成長。
20.9.2016
當孩子在缺乏愛的環境下成長,他們可能出現偏差。若能及時幫助他們,便可扭轉其生命。香港城市大學馮麗姝博士(Annis)專注研究兒童及青少年議題,矢志以學術服侍他們,助他們從遍體鱗傷的小毛蟲蛻變成展翅高飛的漂亮蝴蝶。
負笈英國 初次接觸信仰
Annis成長於非信徒家庭,父母篤信民間宗教,家裡更有十個神位!「爸爸每天從早上6時至晚上11時上香五次。我們家住銅鑼灣,我的活動範圍不可超過銅鑼灣和灣仔,因為要趕回家上香。」Annis從小沒有機會接觸福音,直至她二十多歲孤身一人負笈英國才有機會認識。那是她第一次出國,在異地倍感孤獨。後來認識了一群基督徒,大家一起生活,互相幫助,也彼此有一些生命上的分享,令Annis體會到信仰使人的生命與別不同,最後她決定信主。
專心仰賴上帝 順服於上帝呼召
信主後的Annis作決定前都會先祈禱交託,而非單靠自己的計劃;她亦只會做上帝呼召她去做的事,不過卻有一件事是她萬般不願意的。「上帝呼召我去唸博士,我極不願意,因我覺得自己不是讀書材料,而且需要很長時間才可以完成博士學位,我真的不想。」經過一輪掙扎Annis最後決定順服。
當提起「研究」,有些人會認為那只是住在象牙塔裡的人的玩意,Annis卻不同意:「進行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把結果應用出來,幫助有需要的人。」她親自踐行這信念,她與團隊前往九十所中小學進行研究,並用不同方法介入輔導有暴力傾向的學生。其中一種是認知行為治療法,她在七十多間小學試行,在一個學期內幫助八班有高危情況的學生減少攻擊性行動。在計劃完結後,Annis與團隊繼續用兩年時間作追蹤研究,發現這群學生的暴力行為仍然減低。
無論貧富 皆有促成暴力傾向孩子的可能
Annis在研究發現在不同經濟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會出現不同的暴力情況。在低收入家庭成長的孩子,有可能會成為「反應型攻擊者」。這群孩子傾向自卑,性格敏感,而且過往曾受傷害,因此他們對周遭環境十分警覺,稍覺不妥便會先發動攻擊保護自己。由於這些孩子把大部分精力用在觀察周遭環境,因此他們專注力較低,而且內心充滿焦慮,這亦解釋了為何他們讀書成績不理想。
Annis亦發現這群孩子在社交及家庭方面亦孤立無援。「由於過於保護自己,他們輕易與同學發生爭執,甚至打同學,同學都怕了他,這些孩子很難交朋友。再加上他們的家長通常較為火爆,若孩子遇事,他們不會先了解孩子的情況,反而會辱罵及出手教訓,所以孩子更對人缺乏信心。」
然而,在經濟環境優厚的家庭下成長的孩子,卻會成為另一種有暴力傾向的孩子——操控型攻擊者。這類孩子十分自我中心,並透過欺凌行為去達到自己的目的。然而,父母卻是他們背後推手。
原因是近年香港父母只生一個孩子,孩子成為家中的掌上明珠,備受千方寵愛,他們慢慢會以為自己真的是皇帝。再加上父母無意間向孩子灌輸「只重結果」的價值觀,Annis提到:「父母們要求孩子凡事都要拿第一,久而久之會令孩子視所有人為敵人。孩子因而變得自私,不與人分享,同時也透過貶抑他人來抬高自己,因為所有人都是他的敵人,所以他不需要尊重別人。」
Annis提醒父母要教導小朋友每個人都有長短處,並讓孩子學習與人合作。此外,父母自己也要留意,不要只著重孩子的成績,孩子的社交關係同樣重要,「父母可多了解孩子在社交上的難處,與孩子在過程中學習解難,不要只看到最後的結果。」
基督徒家長需在上帝面前謙卑
有人認為有信仰背景的父母定能好好教導兒女,但事實卻不然。Annis曾遇上一對皆為基督徒父母,他們認為信仰講求凡事包容,所以也這樣對待子女;不過那只是溺愛,也忽略了上帝也著重管教。基督徒父母畢竟也是人,同樣需要在上帝面前反省及悔罪。Annis建議可設立家庭祭壇,家人定時聚在一起禱告,求神光照及一同認罪。我們確實要謹記自己並非完人,在信徒群體中我們都要持守謙卑,互相聆聽,互相提醒,生命才更臻成熟。父母的生命成熟,才能正確教導子女。
訪問主持: 梁林天慧博士、溫南聲
編輯: 維護家庭基金 義務編輯顧問 羅遠婷
(文字版權屬維護家庭基金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
<簡介>
本文取材自嘉賓在早前接受新城數碼生活台節目「愛在香港的日子」的訪問內容。維護家庭基金總幹事溫南聲榮幸獲邀無償參與該節目的主持工作,並獲新城及嘉賓的支持,透過編輯及刊登本文,把嘉賓在節目中分享的智慧與更多不同階層的家庭讀者分享,一起建立家庭婚姻、鼓勵父親角色、守護孩子健康在家中成長。
20.9.2016
趙崔婉芬 :
「婚約並非只是一紙婚書,它的意義遠比我們想像中深奧」
很開心終於有機會在新城電台的節目中,訪問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總幹事趙崔婉芬女士 Angela。
兩個人相遇及相知,最後結成夫婦;然而,一切才剛剛開始。兩個背景迥異的人走在一起,建立親密關係,難免會有磨擦,甚至傷害。擁有豐富輔導經驗的 Angela,就在輔導室中見過不少個案,然而只要雙方願意,關係其實是可以修補的。
各種影響婚姻的原因
Angela指出缺乏溝通技巧會令婚姻觸礁。有效的溝通包括表達及聆聽,可是Angela觀察到現時很多年輕夫婦都不懂得這兩方面的技巧。他們不懂表達自己內在感受,並以為對方心照不宣,自然會明白自己。這或者在談戀愛階段還奏效,但當步入婚姻關係後,其中一方易失去耐性聆聽另一方的心思,以及其弦外之音,自然造成爭吵。
有時候,對自己的看法以及接納程度也會影響婚姻。Angela曾接觸一對夫婦,丈夫較為自卑,總認為自己不夠好,經常暗地裡與賺錢較多的妻子比較,並不時向她發脾氣。妻子感到一頭霧水,不明白為何丈夫會這樣。直至後來Angela與丈夫聊起來,始發現他原來一直也看不起自己:「他習慣以工資、職位等外在事物來衡量自己的價值,亦以為太太也會用這些東西衡量他。他心深處藏了一個疑問:究竟太太會否愛這樣不濟的我?」
Angela認為在這處境中,真正出路在於接納自己;而接納自己的前提在於上帝已經接納我們,「不然,我們其實只在問題的表面轉來轉去而去不到核心所在。當相信上帝無條件地愛自己,我們便可以接納自己,亦毋須懼怕向另一半敞開自己。」
婚姻盟約背後的意義
若婚姻出現問題,現代人可能會選擇離婚,以為這樣便一了百了。但Angela提醒我們婚約並非只是一紙婚書,它所代表的意義遠比我們想像中深邃:「婚姻是一個盟約,代表神與人立約,神以永遠的愛愛人,雖然人會犯罪,但神仍然愛他,永不離棄他。」因此訂立婚約的雙方,也需學習接納對方,無論發生甚麼事都愛著對方。
一切也是出自上帝恩典
談到上帝的愛,Angela有很深的體會,她感到上帝很愛自己,並給她很豐富的恩典。上帝讓Angela在中學裡認識祂,她還記得學校曾邀請第一位登陸月球的太空人岩士唐來分享,岩士唐的一句說話令Angela很震撼:「他說:『人算甚麼,祢竟顧念他。』他在太空中體會到上帝奇妙的作為,也讓我知道原來人真的很渺小。」
此外,上帝也賜她一個寶貴的家庭,一個讓她可以歇息的地方。不僅歇息,家人有時還會鼓勵及提醒她,Angela說:「幾天前我與二兒子分享在工作中遇上困難,並表示擔心,怎料他跟我說不用擔憂,還提醒我要相信上帝﹗」
Angela現在回想,當初踏上婚姻輔導之路亦是出於上帝的恩典。她在大學主修社會學,畢業後本想當政務官或老師,可是投信後很久也沒有消息,當時唯一有回應的是一間社會服務機構,於是Angela便去那裡從事社區工作,組織居民反映意見。而在工作期間,機構也予她機會進修社會工作。其後Angela陪伴丈夫到美國留學,剛巧身處的社區需要一名懂說中文的社工,於是Angela轉為從事家庭工作,輔導及關顧小孩的需要。直至現在,Angela一直從事家庭輔導工作。
儘管當初在無心插柳下成為輔導員,這些年來她都十分享受與不同的人同行,在現時身處的位置上,她更渴望能繼續實踐上帝的呼召,她說:「希望能助人享受婚姻甜美之處,如果對方是基督徒,我更希望他與另一半能回到上帝那裡,好好享受婚姻這盟約。」
訪問主持: 李敏聰、溫南聲
編輯: 維護家庭基金 義務編輯顧問 羅遠婷
(文字版權屬維護家庭基金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
<簡介>
本文取材自嘉賓在早前接受新城數碼生活台節目「愛在香港的日子」的訪問內容。維護家庭基金總幹事溫南聲榮幸獲邀無償參與該節目的主持工作,並獲新城及嘉賓的支持,透過編輯及刊登本文,把嘉賓在節目中分享的智慧與更多不同階層的家庭讀者分享,一起建立家庭婚姻、鼓勵父親角色、守護孩子健康在家中成長。
18.8.2016
王礽福: 「將孩子前路交付給上帝」
現任宣道出版社社長王礽福(礽福)是兩子之父。自小酷愛文字,也喜歡思考各種人生課題。中五那年始接受信仰,其後所要面對的挑戰隨年月增長,但無論是在侍奉或在家庭方面,他都體會到謙卑的重要。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他明白到孩子的發展並不在父母的掌控內。身為父母,只需盡心愛護孩子便行了,並謙卑地將他們交託給上帝。
礽福成長於佛教家庭,小時候家人會帶他上佛堂,佛堂的圖書閣是他接觸佛教的地方。受佛教影響下,他總覺得人生充滿苦澀。雖然從小就讀基督教學校,中三開始斷斷續續參與團契,卻沒有接受信仰:「佛教對『苦』有十分深刻的體會,在比較下,我覺得基督教則有點膚淺,多數人都只是談喜樂,甚少提及『苦』。」
直至中五那年在機緣下參與一場佈道會,扭轉了對基督教的看法。佈道會以「八福」為主題,並邀請蔡元雲醫生擔任講員。當他講到「哀慟的人有福了」,礽福發現原來基督教信仰也會講「苦」:「那刻我發現原來基督教不是想像中膚淺,也是值得我相信及投入的。」自此以後,礽福開始認真投入及追求信仰。
父母放手 讓孩子走當走的路
=====================
礽福在照顧兒子期間,他體會到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大兒子喜歡閱讀,小兒子則不喜歡看書,他認為父母所能做的就是按孩子的特質去教養他們。就以礽福的大兒子為例,他患有亞氏保加症,而且特別喜歡文字。患有此症的孩子傾向不斷背記資料,而且不擅與人相處,礽福因此讓大兒子多看小說,他說:「好的小說對人性有很深入的描寫,多閱讀有助了解人際關係。兒子最愛看《三國演義》,現在他已可看原版了。」
每名孩子有著無限可能性,父母們不必定意子女走自己心中的道路。礽福認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要走的路,父母只需提供適當的資源助子女發展,太多干涉反而會淪為掌控。此外,他亦認為父母不宜為子女設下太多限制:「小時候,我媽媽不許我們看《三國演義》,因她認為此書充斥奸詐橋段,讀後會令人學壞;而且她又假設小孩看不懂。但事實上卻不然,我大兒子就能讀懂。若繼續沿用上一代的邏輯,只會窒礙及握殺孩子的發展。」
父子倆的親密旅行
==============
除了教養孩子,與孩子建立緊密關係同樣重要。礽福在大兒子幼稚園畢業時,創造了一次特別機會,好讓兒子與他單獨同處,那就是與他到台灣旅行﹗礽福笑言那次旅程錯漏百出,例如他們把剛買的夏威夷小結他遺留在101大樓的儲物櫃!「我們趕在大樓關門前衝回去,在路上我與兒子互相安慰,十分有趣,哈哈。」五天的旅程中,礽福與兒子享受父子倆獨處的時光,現在回想還是會會心微笑,那確是一次寶貴的回憶。
緊守使命 傳揚主道
==============
在信仰的道路上,礽福接受信仰不久,便聽到上帝呼召他唸神學,但卻在十九年後才實踐這個呼召。回憶往事,礽福發現上帝一步一步建立他。他自小喜歡文字,信主後不久又在差會從事義務文字工作;大學主修中文,後來又當上老師及編輯,上帝把他生命中每一幅片刻編織起來,成就今天的他。
礽福年前接任宣道出版社社長,可是近年出版業萎縮,閱讀人數減少,客觀環境雖然嚴峻,卻令他明白到尋找從上帝而來的異象及使命至為重要。他領悟到出版只是一個形式,更重要是傳揚上帝的道:「其實仍有很多人會閱讀,只不過是透過其他媒界而已,因此我們著意的並不是要出版一本書,而是怎樣讓人喜愛上帝的道及喜愛閱讀,以致思考生命及信仰。」不少出版業界人士害怕此行業會消失,但是礽福覺得最重要是忠心,在上帝面前保持謙卑,因為眼前的失敗不代表甚麼:「機構可以消亡,但這不代表上帝失敗,因耶穌基督在永恆中已勝利。最重要的是我們謹守崗位,做好手上每本書,鼓勵弟兄姊妹閱讀。」
訪問主持: 溫南聲
編輯: 維護家庭基金 義務編輯顧問 羅遠婷
(文字版權屬維護家庭基金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
<簡介>
本文取材自王礽福傳道在早前接受新城數碼生活台節目「愛在香港的日子」的訪問內容。維護家庭基金總幹事溫南聲榮幸獲邀無償參與該節目的主持工作,並透過編輯及刊登本文,把嘉賓在節目中分享的智慧與更多不同階層的家庭讀者分享,一起建立家庭婚姻、鼓勵父親角色、守護孩子健康在家中成長。
19.7.2016
梁林天慧: 「家庭是孩子最有效的抗壓劑」
香港學童自殺數字近年不斷攀升,不少人感到心痛之餘,亦責難香港社會病了。很多人積極尋求解決方法,不過我們可能忘了家庭才是最徹底的治病良方。香港城市大學講師、維護家庭基金董事 梁林天慧博士(Mary) 參考國際研究,並與香港情況對比,發現香港學童的自殺年齡比國際為低。「研究顯示自殺率最高的是20至24歲的青年,而10至14歲自殺的兒童只有5.4%,10歲以下更為少見。香港孩子為何這樣年少便自殺,實在值得我們思考。」Mary說。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親的關懷與回應
其中一個可能原因,在於孩子對旁人的意見十分敏感,特別是8至14歲這階段,孩子正在建立自我形象及身份;假若有人取笑或欺負他們,他們更易感到受傷。Mary建議家長多留意子女,若觀察到他們情緒低落,要主動關心他們。Mary更特別提醒父親們不要只當「法官」,一味嚴厲批評子女有哪裡做得不好:「很多研究顯示父親傾向不表達關心,亦較少觀察子女。我明白父親或許忙於工作,因此較少時間與子女溝通,但是希望各位父親明白,孩子的成長同樣需要你們的關懷與回應。」
在家中建立開放氛圍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
另外,Mary指出華人社會文化可能也是背後推手,「在我們的文化中習慣了不表達感受,就算在家中也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結果孩子就會將負面情緒壓抑下去。」然而,這文化其實是在影響整個家庭,父母們從小就在這文化薰陶下成長,自然也不懂表達感受;而父母就是小孩最主要的學習對象,當他們見到父母以消極方法,如反駁及拒絕等,來面對負面情緒,他們也會以相同方式處理自己的感受。Mary鼓勵父母慢慢在家中建立一股開放的氣氛:「父母可先以身作則,在吃飯時主動跟子女分享自己的事,讓子女明白他們可以在家表達感受,無論那是正面還是負面;子女其後甚至會開始表達自己的感受。」Mary已在家中建立這種開放氛圍,她會主動分享自己的情況,而孩子亦說說自己的生活,從而令雙方更為親密。
社會的消極氣氛 家長需為孩子「解畫」
孩子接二連三自殺,傳媒的力量更是不可小覷。每當出現學童自殺事件,媒體都會作詳細報道,這除了會令人「有樣學樣」,更令社會瀰漫一陣消極的氣氛。Mary提醒我們,孩子對情緒很敏銳,「社會如果經常充斥負面情緒,孩子縱然不知道事情的原委,但他也會受感染;碰巧孩子遇上不如意事,情緒更可能會一直沉下去。」
在這時,早前提及的開放家庭氣氛便至為重要,父母可在家中開解孩子,就著報道與孩子「解畫」,讓他們知道自殺並不能解決問題,還有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父母可鼓勵孩子平日多說自己的喜與悲,當孩子遇上困難也有一個平台抒發感受,父母亦可從中觀察兒女,在需要時作出適當的介入,甚至向外界尋求幫助。 在這個充滿壓力的社會,家庭永遠是孩子的避風港,父母在其中與孩子建立親密互信的關係,不僅可以為孩子療傷,更可成為孩子的強心針,令他們充滿力量與勇氣,踏出家門,面對外間的風雨。
訪問主持: 李敏聰 、 溫南聲
本文編輯: 維護家庭基金 義務編輯顧問 羅遠婷
(文字版權屬維護家庭基金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
簡介
本文取材自梁林天慧博士在早前接受新城數碼生活台節目「愛在香港的日子」的訪問內容。維護家庭基金總幹事溫南聲榮幸獲邀無償參與該節目的主持工作,並透過編輯及刊登本文,把嘉賓在節目中分享的智慧與更多不同階層的家庭讀者分享,一起建立家庭婚姻、鼓勵父親角色、守護孩子健康在家中成長。
20.6.2016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親的關懷與回應
其中一個可能原因,在於孩子對旁人的意見十分敏感,特別是8至14歲這階段,孩子正在建立自我形象及身份;假若有人取笑或欺負他們,他們更易感到受傷。Mary建議家長多留意子女,若觀察到他們情緒低落,要主動關心他們。Mary更特別提醒父親們不要只當「法官」,一味嚴厲批評子女有哪裡做得不好:「很多研究顯示父親傾向不表達關心,亦較少觀察子女。我明白父親或許忙於工作,因此較少時間與子女溝通,但是希望各位父親明白,孩子的成長同樣需要你們的關懷與回應。」
在家中建立開放氛圍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
另外,Mary指出華人社會文化可能也是背後推手,「在我們的文化中習慣了不表達感受,就算在家中也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結果孩子就會將負面情緒壓抑下去。」然而,這文化其實是在影響整個家庭,父母們從小就在這文化薰陶下成長,自然也不懂表達感受;而父母就是小孩最主要的學習對象,當他們見到父母以消極方法,如反駁及拒絕等,來面對負面情緒,他們也會以相同方式處理自己的感受。Mary鼓勵父母慢慢在家中建立一股開放的氣氛:「父母可先以身作則,在吃飯時主動跟子女分享自己的事,讓子女明白他們可以在家表達感受,無論那是正面還是負面;子女其後甚至會開始表達自己的感受。」Mary已在家中建立這種開放氛圍,她會主動分享自己的情況,而孩子亦說說自己的生活,從而令雙方更為親密。
社會的消極氣氛 家長需為孩子「解畫」
孩子接二連三自殺,傳媒的力量更是不可小覷。每當出現學童自殺事件,媒體都會作詳細報道,這除了會令人「有樣學樣」,更令社會瀰漫一陣消極的氣氛。Mary提醒我們,孩子對情緒很敏銳,「社會如果經常充斥負面情緒,孩子縱然不知道事情的原委,但他也會受感染;碰巧孩子遇上不如意事,情緒更可能會一直沉下去。」
在這時,早前提及的開放家庭氣氛便至為重要,父母可在家中開解孩子,就著報道與孩子「解畫」,讓他們知道自殺並不能解決問題,還有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父母可鼓勵孩子平日多說自己的喜與悲,當孩子遇上困難也有一個平台抒發感受,父母亦可從中觀察兒女,在需要時作出適當的介入,甚至向外界尋求幫助。 在這個充滿壓力的社會,家庭永遠是孩子的避風港,父母在其中與孩子建立親密互信的關係,不僅可以為孩子療傷,更可成為孩子的強心針,令他們充滿力量與勇氣,踏出家門,面對外間的風雨。
訪問主持: 李敏聰 、 溫南聲
本文編輯: 維護家庭基金 義務編輯顧問 羅遠婷
(文字版權屬維護家庭基金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
簡介
本文取材自梁林天慧博士在早前接受新城數碼生活台節目「愛在香港的日子」的訪問內容。維護家庭基金總幹事溫南聲榮幸獲邀無償參與該節目的主持工作,並透過編輯及刊登本文,把嘉賓在節目中分享的智慧與更多不同階層的家庭讀者分享,一起建立家庭婚姻、鼓勵父親角色、守護孩子健康在家中成長。
20.6.2016
蕭sir守護孩子生命 踏上同行陪伴之路
很開心有機會在新城電台的節目中,訪問人稱蕭Sir的基甸中心總監蕭智剛先生。
有多年服侍青少年經驗的他,曾陪伴很多青少年成長;但隨著服侍的經驗增多,他體會青少年身旁的父母同樣需要受服侍。畢竟,要建立一個健康的家庭,每位家庭成員的生命同樣重要。
個人成長經歷 感悟父親角色的重要
這位年青人的生命師傅在回首自己的少年時代時,竟用「百厭」來形容。蕭Sir口中的「百厭」往事,就是指他吸毒的經驗。不過這卻成了他認識信仰的契機,最後更扭轉他整個人生。蕭Sir 自15歲吸毒,17歲開始「打白粉針」。20歲時,他在街上遇到一些朋友,他們看到蕭Sir只剩下「半條人命」,都勸他相信耶穌及接受福音戒毒。蕭Sir聽到朋友的話後,心裡滿是掙扎:「難道我真的要這樣一直吸毒?福音戒毒又是甚麼?」那時身邊的人都怕了他,他感到無比孤獨,所以朋友的邀請真是十分合時。蕭Sir 最後鼓起勇氣接受福音戒毒,除了成功戒除毒癮,更接受了福音,成為基督徒。
回憶起這段經歷,蕭Sir感悟到父母對子女的重要:「青少年成長期間會有很多掙扎,父母需要多花時間陪伴他們,與孩子溝通、傾談及同行。我們那個年代的父母都忙於工作,根本沒時間與子女相處。當我遇上問題也找不到人傾訴,結果在外面找『大佬』。」
蕭Sir從中明白到青少年的需要及處境,促使他日後以青少年為服侍對象。得救重生的蕭Sir回到夜校上學,之後更進修神學,畢業後服侍青少年。
若要守護家庭 家長的生命同樣需要被建立
然而在近年,蕭Sir發現新一代所面對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其中一項為「無Like抑鬱症」,「現在與年青人開組,他們訴說的煩惱是沒人對其上載的貼文按讚﹗」
更甚的是因使用電腦問題而出現家庭暴力,蕭Sir就曾遇過以下個案:「有一次我接到一位父親來電,著我到他家幫忙。我到達後只見那位父親神色凝重,然後就見到他太太的眼睛都是瘀青﹗細問下原來太太想阻止徹夜玩電腦的兒子繼續下去,於是拔掉插頭,兒子一怒之下向母親揮拳﹗」類似的事件只是冰山一角,蕭Sir近年也遇到不少家長被子女暴力對待的個案。
當子女沉迷虛擬世界,父母會感到束手無策,但蕭Sir指出最有效的介入在於家長,他們要先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且,父母的身教同為重要,他們需要講道理,同時也要過自律生活,這一切孩子都會看在眼裡。父母可以與孩子定下家規,一起遵守,就如蕭Sir與家人在吃飯時不會看電視。「家長需要留意在孩子身旁有甚麼東西影響他,發現後就要用心的去處理了。」蕭Sir 道。
這一路走來,蕭Sir發現父母們所面對的掙扎,其實不比年青人少。若要守護家庭,家長的生命同樣需要被建立。因此,蕭Sir希望以後多向家長們分享;更重要的是一起仰望上帝,支取力量。蕭Sir深信:「在上帝裡,每個人的生命都可以得著更新,重獲生命力。當人倚靠上帝時,會發現祂會賜人耐性及智慧。」這份耐性及智慧,更是促成家庭各成員和平溝通的重要元素。
訪問主持: 溫南聲、 (嘉賓主持) 歐陽家和
編輯: 羅遠婷 (維護家庭基金 義務編輯顧問)
(文字版權屬維護家庭基金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
簡介
本文取材自蕭智剛先生在早前接受新城數碼生活台節目「愛在香港的日子」的訪問內容。維護家庭基金總幹事溫南聲榮幸獲邀無償參與該節目的主持工作,並透過編輯及刊登本文,把嘉賓在節目中分享的智慧與更多不同階層的家庭讀者分享,一起建立家庭婚姻、鼓勵父親角色、守護孩子健康在家中成長。
20.5.2016
有多年服侍青少年經驗的他,曾陪伴很多青少年成長;但隨著服侍的經驗增多,他體會青少年身旁的父母同樣需要受服侍。畢竟,要建立一個健康的家庭,每位家庭成員的生命同樣重要。
個人成長經歷 感悟父親角色的重要
這位年青人的生命師傅在回首自己的少年時代時,竟用「百厭」來形容。蕭Sir口中的「百厭」往事,就是指他吸毒的經驗。不過這卻成了他認識信仰的契機,最後更扭轉他整個人生。蕭Sir 自15歲吸毒,17歲開始「打白粉針」。20歲時,他在街上遇到一些朋友,他們看到蕭Sir只剩下「半條人命」,都勸他相信耶穌及接受福音戒毒。蕭Sir聽到朋友的話後,心裡滿是掙扎:「難道我真的要這樣一直吸毒?福音戒毒又是甚麼?」那時身邊的人都怕了他,他感到無比孤獨,所以朋友的邀請真是十分合時。蕭Sir 最後鼓起勇氣接受福音戒毒,除了成功戒除毒癮,更接受了福音,成為基督徒。
回憶起這段經歷,蕭Sir感悟到父母對子女的重要:「青少年成長期間會有很多掙扎,父母需要多花時間陪伴他們,與孩子溝通、傾談及同行。我們那個年代的父母都忙於工作,根本沒時間與子女相處。當我遇上問題也找不到人傾訴,結果在外面找『大佬』。」
蕭Sir從中明白到青少年的需要及處境,促使他日後以青少年為服侍對象。得救重生的蕭Sir回到夜校上學,之後更進修神學,畢業後服侍青少年。
若要守護家庭 家長的生命同樣需要被建立
然而在近年,蕭Sir發現新一代所面對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其中一項為「無Like抑鬱症」,「現在與年青人開組,他們訴說的煩惱是沒人對其上載的貼文按讚﹗」
更甚的是因使用電腦問題而出現家庭暴力,蕭Sir就曾遇過以下個案:「有一次我接到一位父親來電,著我到他家幫忙。我到達後只見那位父親神色凝重,然後就見到他太太的眼睛都是瘀青﹗細問下原來太太想阻止徹夜玩電腦的兒子繼續下去,於是拔掉插頭,兒子一怒之下向母親揮拳﹗」類似的事件只是冰山一角,蕭Sir近年也遇到不少家長被子女暴力對待的個案。
當子女沉迷虛擬世界,父母會感到束手無策,但蕭Sir指出最有效的介入在於家長,他們要先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且,父母的身教同為重要,他們需要講道理,同時也要過自律生活,這一切孩子都會看在眼裡。父母可以與孩子定下家規,一起遵守,就如蕭Sir與家人在吃飯時不會看電視。「家長需要留意在孩子身旁有甚麼東西影響他,發現後就要用心的去處理了。」蕭Sir 道。
這一路走來,蕭Sir發現父母們所面對的掙扎,其實不比年青人少。若要守護家庭,家長的生命同樣需要被建立。因此,蕭Sir希望以後多向家長們分享;更重要的是一起仰望上帝,支取力量。蕭Sir深信:「在上帝裡,每個人的生命都可以得著更新,重獲生命力。當人倚靠上帝時,會發現祂會賜人耐性及智慧。」這份耐性及智慧,更是促成家庭各成員和平溝通的重要元素。
訪問主持: 溫南聲、 (嘉賓主持) 歐陽家和
編輯: 羅遠婷 (維護家庭基金 義務編輯顧問)
(文字版權屬維護家庭基金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
簡介
本文取材自蕭智剛先生在早前接受新城數碼生活台節目「愛在香港的日子」的訪問內容。維護家庭基金總幹事溫南聲榮幸獲邀無償參與該節目的主持工作,並透過編輯及刊登本文,把嘉賓在節目中分享的智慧與更多不同階層的家庭讀者分享,一起建立家庭婚姻、鼓勵父親角色、守護孩子健康在家中成長。
20.5.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