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組織新家庭的挑戰
政府於剛過去農曆新年前的星期三公布把位於上環荷里活道的空置學校和大埔墟的青年中心,改為青年宿舍。其中上環的項目可提供200個宿位,若項目進展順利,預計可於2016年落成。政府希望為有意離家居住的年輕人緩和房屋短缺的情況,以提供機會讓年輕人為日後發展作儲蓄。
與父母同住的現象
早前小弟出席一個研討會,在午餐時有機會與兩個分別服侍青衣及旺角基層家庭的教會屬下社會服務單位負責人閒談。期間談到現時香港家庭面對的危機及未來的挑戰,其中一個他們觀察到的現象是區內青年人愈來愈遲婚、即使結了婚仍與父母同住。這時我即刻與他們分享了最新的政府統計數據,就是確定這不只是他們的觀察,乃是全香港真實情況。根據港府統計數據顯示,結婚後自住比率在十年內由2.5%降至1%,而與父母同住的單身青年比例則由2001年的約91%,增至前年的約95%。兩組數據反映不論青年人結了婚或是單身,仍需要與父母同住,以緩和租住房屋的經濟壓力,但同時多了家庭兩代在蝸居中糾紛的事件。
沒有樓 寧願遲婚
在香港,一般人談及有甚麼原因導致青年人遲婚時,通常會認為其中一個因素是住屋的考慮。恰巧在內地,上月在媒體發佈了一個調查結果,以了解內地青年人眼中住房在婚姻中的地位。調查在天津、北京、江蘇、廣州等地向355位19~25歲的高校學生進行問卷訪問,男女大約各佔一半。結果發現男性對住房重要程度的主觀評分平均只為2.04,而女性為2.72。可見女性比男性對住房更為看重,更偏向於同意房子在婚姻中較為重要。而在“房子不會綁架婚姻”的維度上,男性平均值比女性高,即男性更偏向於同意房子不會成為婚姻的阻礙。
用社會政策鼓勵青年人組織家庭
那麼在香港,沒有能力自置物業以及要面對高昂的租金時,這是否真的是我們年青人遲婚的主要原因?遲婚的現象同時反映青年人延長了對原生家庭在住屋需要上的依賴年期。甚或即使結婚之後,仍會與父母迫在一個面積細小的單位,以減輕經濟的壓力。社會如要守護著青年一代的家庭,就要想法如何在社會政策層面鼓勵已到適婚年齡的青年人進入婚姻、另組核心家庭。稅務、房屋政策都是可以考慮的範疇。
今天是情人節,祝願各位生活快樂、婚姻美滿。
維護家庭基金總幹事 溫南聲
14/2/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