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是自閉兒的終身導師 莊海明
作者介紹:
海明是我在教會一起成長的姊妹,我認識她和她的丈夫超過20年,育有四名可愛的小女孩。她在信仰上的學習和信心一直都是我和我太太的模範。當年,當聽到她懷有三胞胎的時候,我們大家的心情和她一樣複雜,記掛著她們一家六口將來生活上的挑戰。及後知道小人兒比其他的小朋友需要更多照顧時,心裡實在想: 「妳將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母親!」看完她的文字,我知道了她守護家人健康成長的座右銘,對我來說,獲益良多。
(歡迎轉載全文至不同的刊物或媒體,但請必須註明出處「已獲維護家庭基金 http://www.familyvalue.org.hk 及作者批准轉載」)
自閉症,對我來說認識不深,以前會以為那些小朋友常愛獨處一角,對別人莫不關心,性格較為孤僻,情緒容易起伏不定,便是我所認知的自閉症。直至自己也有兩個自閉兒,對個中情況才有更深的理解、領受和體會。
我有四個可愛的女兒,大女兒是個愛笑的可人兒,不但性格活潑開朗,而且非常懂事。你告訴她不可碰的東西,她連摸一下也不會,她討人喜歡,也很易照顧。那時我們覺得只得一個孩子,未免令她有點孤單,故我們都希望能多添一位家庭成員,並開始為這小生命祈禱。
孕育三胞胎 心情複雜
不久, 我再次懷孕, 在懷孕的第三個月,我造了一次超聲波檢查。當醫生為我展示三個正在我身體內孕育的小生命時,心情很錯縱複雜。驚喜、擔憂、徬徨恐懼同時襲來,真的百般滋味在心頭。後來,三個小生命在六個多月便來了這世界,出生時體重每人才兩磅多,在嬰兒加護病房足足住了兩個月才能回家。
那時護士告訴我, 一般早產兒發展會較慢,著我要有心理準備。我想發展慢也屬正常,不竟他們早了三個多月呢!及後我才發覺他們與大女兒有著很大的差別。
他們不愛笑,且常常大哭,即使抱著他們,還哭得更厲害。他們沒有經過爬行,便開始步行。他們愛吃手指,但對身邊的事物沒有興趣,所有的玩具常被倒到一團糟,卻不懂拿上手玩。他們愛四處奔跑,到處亂衝亂撞, 一不小心又撞至手損腳損。日夜哭哭啼啼,不能安睡。每晚總會半夜哭醒。人漸長,他們也沒有言語, 只有不停尖叫和發出怪聲。
他們對人很冷漠,甚至常露出敵意。衣服一點兒濕了,便一直哭鬧,勢要立刻更換才罷休。人很容易發脾氣,在街外常無故躺地,尖叫大哭,令人為之側目。他們也很固執,每天要拿著同一件玩具把玩,玩具遺失了,便吵鬧,也不能接受其他替代品。他們又愛每天穿著同一件衣服。當衣服被清洗還未乾透,便嚷著要穿,並哭得死去活來。他們的固執和脾氣之大,常令我覺得疲累與難受。
我更發覺他們沒有一般小朋友的自學能力,因他們不會去理會別人,也不會去模倣他人。他們的情況由歲半開始,直至三歲要進入幼兒園時,情況仍沒半點改善,在課室內既不能安坐,更常愛瞓在地上,令老師頭痛不已。後來他們接受了專業評估,發覺他們的智力只有歲半程度,遠遠較同齡小朋友緩慢兩年,而且其中兩個女兒有自閉症傾向,另一個即屬發展遲緩。經評估後,醫生建議三人輪候特殊幼兒中心,社工則給了一些機構單張,著我可以自行去了解和尋求協助。
前面的道路該如何走呢?
我相信與我有共同經歷的同路人,那刻必定也和我一樣經歷沮喪、徬徨和不知所措,前面的道路該如何走呢?
作為家長該如何幫助我們的小孩呢?這是我經常自問的問題。我開始上很多由醫管局及社署安排的講座,最初我十分迷惘,為何他們不是去積極治療我的小朋友,而是要家長不斷去上課。慢慢地,我才明白到原來父母才是孩子的終生導師,越早介入早期教育,對治療自閉症有很大的啟發作用。不竟目前醫學界仍未有任何藥物可以醫治自閉症,而父母就是唯一與小朋友共同成長,影嚮他們最深遠的人。
父母察覺孩子發展遲緩,多數是由不說話開始。其實要發展到說話階段,孩子要有相當高的能力和成熟程度才可以演變出來,故我們必須掌握孩子的發展是由那刻出現停滯不前,才可以由那裡開始作積極訓練。房子要建造必須要打好地基,小孩子的學習也需要循序漸進,不能急進,才可以跨越每個界限。
正如當初我的孩子沒有經過爬行階段,發展便在那刻停滯不前。原來這個看來很簡單的動作,正是腦部組織經過左右協條後整合出來的成果。小朋友的手腳未能左右協條,人容易失衡跘倒,也影嚮到日後學習跑跳,上落樓梯,甚至踏單車的發展。
我們這些孩子特別好動,終日總愛跑跑跳跳,不懂安坐,也不會倦,然而要讓他們坐好,首先要讓他們發洩那無盡的精力。我們開始每天帶孩子到公園,那些公共設施如氹氹轉,滑梯等對小朋友的前庭發展有著穩定作用。要是雨天,我們便在家中跳彈床,他們也玩得不亦樂乎。當他們活動過後會非常勞累,我們會為他們按摸,舒緩肌肉的緊張,讓他們學習放鬆。積極運動的初時,他們會比平日睡多了,但漸漸地,他們的體能會有明顯進步,人也開始可以坐下來。接下來,我便可以開始跟他們做個別訓練的時間。
主啊!求你賜下憐憫,教我如何教導他們
上帝說:「我的恩典夠你用!」
然而,他們的專注力非常短,總不過三秒,人已溜走了,我時常要熊抱他們,那時是最艱難的時候,每天像跟幾頭沒有感情的動物搏鬥一樣,任你如何叫喚他們,也沒人理會,他們只會不斷地在尖叫,傻笑和亂跑。我得繼續堅持,絕不能放棄。藉著祈禱,我求天父賜我百般的忍耐,上帝說:「我的恩典夠你用!」內心就有了力量去每日為他們持續鍛練。我要求他們跟我一同玩點手指遊戲,這是一個訓練專注力不錯的遊戲。但起初他們很抗拒,為了讓他們有興趣跟我玩,我會以食物作獎勵。當他們完成一些指令,我便會給予他們一點小食,令他們有即時的獎勵,情況就像訓練海豚般,他們很喜歡這樣的安排。
慢慢他們可以由1數到10,之後我就跟他們玩拍手遊戲。接著我又給他們玩穿珠,塗鴉,砌積木和砌圖等,一樣一樣不同的玩具加入遊戲中。每次他們遇上新的遊戲都會非常抗拒,因他們不喜歡改變。他們會不安地大叫大嚷。那時,我很無助,內心也很乏力。我如何跟他們說道理也無用,因他們不會明白。我內心非常委屈,我求上帝:「主啊!求你賜下憐憫,教我如何教導他們。」內心有感動說:「我的力量在軟弱人身上,顯得完全!」我開始對他們笑,他們也開始向我笑。笑能令難題化解,他們開始喜歡跟我玩。當他們不合作時,我便會嚴肅地板著面,他們開始會注視我面容的變化,害怕我生氣,也開始聽我的話。我也從訓練女兒中,學習如何像老師般,講求紀律和堅持,不能給他們操控,倒要學習駕馭及管教他們。由於他們的記憶力很短暫,學會的新事物,很快又會忘記,我得定時重複,又不斷鍛練新技巧,他們開始習慣每天都進行訓練的模式。
其後,我開始減少以食物作獎勵,取而代之,我讓他們選故事。由於我有三名同齡的小孩,為了公平起見,我會分別為他們每人說兩個故事。在這個個別時間,其中一人可以坐在我的大腿上,其餘二人坐在我身旁。他們很享受這個親子時間,生字,詞語和話題就這樣在小朋友腦內慢慢累積。我也會用貼紙和蓋印章,讓他們憑好行為,去得到獎勵。
與此同時,我也積極帶他們到不同中心去上言語治療,職業治療,還有社交訓 班和情緒輔導班,讓他們得到專業的輔導和學習與他人相處的機會 。
每逄長假期,我便帶他們出外旅行。記得第一次帶他們到內地旅行,情況非常糟透。他們不但在酒店大堂常瞓地尖叫,進到房間時,他們更哭得力竭聲嘶 , 不斷把頭撞向牆,自己像不會痛,人像脫了疆的野馬,進入瘋狂狀態。那刻,我完全體會到他們和一般小孩是兩個世界的人,兩者有著很大差別,自己十分傷心,但我知道我要更加努力去幫助他們,去面對面前重重的障礙。
雖然外遊令他們瘋狂,但每次接收了外間的刺激後,回到學習,他們又再向前跨進了許多。因此,我們每次仍不勝其煩,像自討苦吃般帶他們去玩。事實證明他們的焦慮和不安,在不斷嘗試和實戰中,正在不斷進步和減少中。
不斷努力中,請大家同樣不要放棄
自閉症是先天與生俱來的發展障礙,是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在接受外在環境信息,與感覺統合後出現異常的障礙。基於這緣故,他們會時常出現很多焦慮不安,而發出尖叫及一連串怪異的行為,那些都不是我們可以理解和感受的。我們需要細心觀察是甚麼環境因素,令他們不安或引發怪異行為,我們可以改善環境,去減低他們情緒的不穩定。尤記得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幾個女兒不停地在哭鬧,他們不懂用言語去表達,但從面部表情,發覺他們像受驚駭,查巧細問了大半天,最後才發現原來浴室放了一塊深藍色的新放滑膠,這竟是引發他們恐懼的原凶。對於他們在不同時段出現的怪異行為,我們更需要去學習結構化教學,及應用行為分析學,藉以了解行為發生的前因後果,才可以冷靜分析,如何去防預、糾正及減少他們的怪異行為。
自閉症兒童在認知、言語、理解、推理、記憶、情緒及社交等方面,都出現遲緩。因此,我們作為家長需要明白和諒解,他們有自己成長的時間表。以我三個小孩為例,他們四歲時還沒有言語能力,至四歲半時才出現單字。繼而在進入特殊幼兒中心時,他們才開始鸚鵡學舌,之後才發展到三至四字詞。現在他們已五歲半了,終於開始講句子,我們的辛勞終於有回報了。
在體能方面,他們在四歲半時,才學會左右腳交替落樓梯。五歲時才會踏單車。雖然他們的學習能力遠比一般小朋友緩慢兩年,然而看著他們可以持續地進步,內心已非常感恩。
最近,他們分別進行了小一前評估,雖然最小的兩個女兒仍然評為有自閉症傾向,在語言、行為和社交仍有障礙,對外界剌激反應仍有異常,但我們依然感恩。自閉兒童只有三成的是正常智力;三成輕度弱智;四成為中度或嚴重弱智。我的兩名自閉女兒卻是少數幸運的一群,他們的智力雖較一般小孩為低,屬中下及有限智能,然而仍屬正常智力範圍。唯獨他們專注力弱,容易受環境而分心,對學習做成一定的影響,因此他們需要在課堂和學習上有特別的照顧,才可以免強上主流小學。
我很感恩,藉著依靠神,祂帶領我走過崎嶇不停的彎路。上帝說:「若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今天,相常有很多父母仍為兒女在不斷努力中,請大家不要放棄!倘若你未曾認識神,盼望你能嘗試祈禱,透過祈禱去經歷上帝的真實和奇妙的帶領。加油!同路人!請繼續努力!總相信風雨過後,必定看到陽光,甚至彩虹。
海明是我在教會一起成長的姊妹,我認識她和她的丈夫超過20年,育有四名可愛的小女孩。她在信仰上的學習和信心一直都是我和我太太的模範。當年,當聽到她懷有三胞胎的時候,我們大家的心情和她一樣複雜,記掛著她們一家六口將來生活上的挑戰。及後知道小人兒比其他的小朋友需要更多照顧時,心裡實在想: 「妳將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母親!」看完她的文字,我知道了她守護家人健康成長的座右銘,對我來說,獲益良多。
(歡迎轉載全文至不同的刊物或媒體,但請必須註明出處「已獲維護家庭基金 http://www.familyvalue.org.hk 及作者批准轉載」)
自閉症,對我來說認識不深,以前會以為那些小朋友常愛獨處一角,對別人莫不關心,性格較為孤僻,情緒容易起伏不定,便是我所認知的自閉症。直至自己也有兩個自閉兒,對個中情況才有更深的理解、領受和體會。
我有四個可愛的女兒,大女兒是個愛笑的可人兒,不但性格活潑開朗,而且非常懂事。你告訴她不可碰的東西,她連摸一下也不會,她討人喜歡,也很易照顧。那時我們覺得只得一個孩子,未免令她有點孤單,故我們都希望能多添一位家庭成員,並開始為這小生命祈禱。
孕育三胞胎 心情複雜
不久, 我再次懷孕, 在懷孕的第三個月,我造了一次超聲波檢查。當醫生為我展示三個正在我身體內孕育的小生命時,心情很錯縱複雜。驚喜、擔憂、徬徨恐懼同時襲來,真的百般滋味在心頭。後來,三個小生命在六個多月便來了這世界,出生時體重每人才兩磅多,在嬰兒加護病房足足住了兩個月才能回家。
那時護士告訴我, 一般早產兒發展會較慢,著我要有心理準備。我想發展慢也屬正常,不竟他們早了三個多月呢!及後我才發覺他們與大女兒有著很大的差別。
他們不愛笑,且常常大哭,即使抱著他們,還哭得更厲害。他們沒有經過爬行,便開始步行。他們愛吃手指,但對身邊的事物沒有興趣,所有的玩具常被倒到一團糟,卻不懂拿上手玩。他們愛四處奔跑,到處亂衝亂撞, 一不小心又撞至手損腳損。日夜哭哭啼啼,不能安睡。每晚總會半夜哭醒。人漸長,他們也沒有言語, 只有不停尖叫和發出怪聲。
他們對人很冷漠,甚至常露出敵意。衣服一點兒濕了,便一直哭鬧,勢要立刻更換才罷休。人很容易發脾氣,在街外常無故躺地,尖叫大哭,令人為之側目。他們也很固執,每天要拿著同一件玩具把玩,玩具遺失了,便吵鬧,也不能接受其他替代品。他們又愛每天穿著同一件衣服。當衣服被清洗還未乾透,便嚷著要穿,並哭得死去活來。他們的固執和脾氣之大,常令我覺得疲累與難受。
我更發覺他們沒有一般小朋友的自學能力,因他們不會去理會別人,也不會去模倣他人。他們的情況由歲半開始,直至三歲要進入幼兒園時,情況仍沒半點改善,在課室內既不能安坐,更常愛瞓在地上,令老師頭痛不已。後來他們接受了專業評估,發覺他們的智力只有歲半程度,遠遠較同齡小朋友緩慢兩年,而且其中兩個女兒有自閉症傾向,另一個即屬發展遲緩。經評估後,醫生建議三人輪候特殊幼兒中心,社工則給了一些機構單張,著我可以自行去了解和尋求協助。
前面的道路該如何走呢?
我相信與我有共同經歷的同路人,那刻必定也和我一樣經歷沮喪、徬徨和不知所措,前面的道路該如何走呢?
作為家長該如何幫助我們的小孩呢?這是我經常自問的問題。我開始上很多由醫管局及社署安排的講座,最初我十分迷惘,為何他們不是去積極治療我的小朋友,而是要家長不斷去上課。慢慢地,我才明白到原來父母才是孩子的終生導師,越早介入早期教育,對治療自閉症有很大的啟發作用。不竟目前醫學界仍未有任何藥物可以醫治自閉症,而父母就是唯一與小朋友共同成長,影嚮他們最深遠的人。
父母察覺孩子發展遲緩,多數是由不說話開始。其實要發展到說話階段,孩子要有相當高的能力和成熟程度才可以演變出來,故我們必須掌握孩子的發展是由那刻出現停滯不前,才可以由那裡開始作積極訓練。房子要建造必須要打好地基,小孩子的學習也需要循序漸進,不能急進,才可以跨越每個界限。
正如當初我的孩子沒有經過爬行階段,發展便在那刻停滯不前。原來這個看來很簡單的動作,正是腦部組織經過左右協條後整合出來的成果。小朋友的手腳未能左右協條,人容易失衡跘倒,也影嚮到日後學習跑跳,上落樓梯,甚至踏單車的發展。
我們這些孩子特別好動,終日總愛跑跑跳跳,不懂安坐,也不會倦,然而要讓他們坐好,首先要讓他們發洩那無盡的精力。我們開始每天帶孩子到公園,那些公共設施如氹氹轉,滑梯等對小朋友的前庭發展有著穩定作用。要是雨天,我們便在家中跳彈床,他們也玩得不亦樂乎。當他們活動過後會非常勞累,我們會為他們按摸,舒緩肌肉的緊張,讓他們學習放鬆。積極運動的初時,他們會比平日睡多了,但漸漸地,他們的體能會有明顯進步,人也開始可以坐下來。接下來,我便可以開始跟他們做個別訓練的時間。
主啊!求你賜下憐憫,教我如何教導他們
上帝說:「我的恩典夠你用!」
然而,他們的專注力非常短,總不過三秒,人已溜走了,我時常要熊抱他們,那時是最艱難的時候,每天像跟幾頭沒有感情的動物搏鬥一樣,任你如何叫喚他們,也沒人理會,他們只會不斷地在尖叫,傻笑和亂跑。我得繼續堅持,絕不能放棄。藉著祈禱,我求天父賜我百般的忍耐,上帝說:「我的恩典夠你用!」內心就有了力量去每日為他們持續鍛練。我要求他們跟我一同玩點手指遊戲,這是一個訓練專注力不錯的遊戲。但起初他們很抗拒,為了讓他們有興趣跟我玩,我會以食物作獎勵。當他們完成一些指令,我便會給予他們一點小食,令他們有即時的獎勵,情況就像訓練海豚般,他們很喜歡這樣的安排。
慢慢他們可以由1數到10,之後我就跟他們玩拍手遊戲。接著我又給他們玩穿珠,塗鴉,砌積木和砌圖等,一樣一樣不同的玩具加入遊戲中。每次他們遇上新的遊戲都會非常抗拒,因他們不喜歡改變。他們會不安地大叫大嚷。那時,我很無助,內心也很乏力。我如何跟他們說道理也無用,因他們不會明白。我內心非常委屈,我求上帝:「主啊!求你賜下憐憫,教我如何教導他們。」內心有感動說:「我的力量在軟弱人身上,顯得完全!」我開始對他們笑,他們也開始向我笑。笑能令難題化解,他們開始喜歡跟我玩。當他們不合作時,我便會嚴肅地板著面,他們開始會注視我面容的變化,害怕我生氣,也開始聽我的話。我也從訓練女兒中,學習如何像老師般,講求紀律和堅持,不能給他們操控,倒要學習駕馭及管教他們。由於他們的記憶力很短暫,學會的新事物,很快又會忘記,我得定時重複,又不斷鍛練新技巧,他們開始習慣每天都進行訓練的模式。
其後,我開始減少以食物作獎勵,取而代之,我讓他們選故事。由於我有三名同齡的小孩,為了公平起見,我會分別為他們每人說兩個故事。在這個個別時間,其中一人可以坐在我的大腿上,其餘二人坐在我身旁。他們很享受這個親子時間,生字,詞語和話題就這樣在小朋友腦內慢慢累積。我也會用貼紙和蓋印章,讓他們憑好行為,去得到獎勵。
與此同時,我也積極帶他們到不同中心去上言語治療,職業治療,還有社交訓 班和情緒輔導班,讓他們得到專業的輔導和學習與他人相處的機會 。
每逄長假期,我便帶他們出外旅行。記得第一次帶他們到內地旅行,情況非常糟透。他們不但在酒店大堂常瞓地尖叫,進到房間時,他們更哭得力竭聲嘶 , 不斷把頭撞向牆,自己像不會痛,人像脫了疆的野馬,進入瘋狂狀態。那刻,我完全體會到他們和一般小孩是兩個世界的人,兩者有著很大差別,自己十分傷心,但我知道我要更加努力去幫助他們,去面對面前重重的障礙。
雖然外遊令他們瘋狂,但每次接收了外間的刺激後,回到學習,他們又再向前跨進了許多。因此,我們每次仍不勝其煩,像自討苦吃般帶他們去玩。事實證明他們的焦慮和不安,在不斷嘗試和實戰中,正在不斷進步和減少中。
不斷努力中,請大家同樣不要放棄
自閉症是先天與生俱來的發展障礙,是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在接受外在環境信息,與感覺統合後出現異常的障礙。基於這緣故,他們會時常出現很多焦慮不安,而發出尖叫及一連串怪異的行為,那些都不是我們可以理解和感受的。我們需要細心觀察是甚麼環境因素,令他們不安或引發怪異行為,我們可以改善環境,去減低他們情緒的不穩定。尤記得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幾個女兒不停地在哭鬧,他們不懂用言語去表達,但從面部表情,發覺他們像受驚駭,查巧細問了大半天,最後才發現原來浴室放了一塊深藍色的新放滑膠,這竟是引發他們恐懼的原凶。對於他們在不同時段出現的怪異行為,我們更需要去學習結構化教學,及應用行為分析學,藉以了解行為發生的前因後果,才可以冷靜分析,如何去防預、糾正及減少他們的怪異行為。
自閉症兒童在認知、言語、理解、推理、記憶、情緒及社交等方面,都出現遲緩。因此,我們作為家長需要明白和諒解,他們有自己成長的時間表。以我三個小孩為例,他們四歲時還沒有言語能力,至四歲半時才出現單字。繼而在進入特殊幼兒中心時,他們才開始鸚鵡學舌,之後才發展到三至四字詞。現在他們已五歲半了,終於開始講句子,我們的辛勞終於有回報了。
在體能方面,他們在四歲半時,才學會左右腳交替落樓梯。五歲時才會踏單車。雖然他們的學習能力遠比一般小朋友緩慢兩年,然而看著他們可以持續地進步,內心已非常感恩。
最近,他們分別進行了小一前評估,雖然最小的兩個女兒仍然評為有自閉症傾向,在語言、行為和社交仍有障礙,對外界剌激反應仍有異常,但我們依然感恩。自閉兒童只有三成的是正常智力;三成輕度弱智;四成為中度或嚴重弱智。我的兩名自閉女兒卻是少數幸運的一群,他們的智力雖較一般小孩為低,屬中下及有限智能,然而仍屬正常智力範圍。唯獨他們專注力弱,容易受環境而分心,對學習做成一定的影響,因此他們需要在課堂和學習上有特別的照顧,才可以免強上主流小學。
我很感恩,藉著依靠神,祂帶領我走過崎嶇不停的彎路。上帝說:「若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今天,相常有很多父母仍為兒女在不斷努力中,請大家不要放棄!倘若你未曾認識神,盼望你能嘗試祈禱,透過祈禱去經歷上帝的真實和奇妙的帶領。加油!同路人!請繼續努力!總相信風雨過後,必定看到陽光,甚至彩虹。
你快樂嗎? 楊君燕
作者介紹:
楊君燕 Winnie 是我在中文大學心理學系的同學,認識已今超過20年了。一起在大學時代籌組學生組織、舉行系會活動,又多一起分組在不同學科做project。今時今日已身為兩子之母的Winnie,全職在家照顧孩子的成長。她的孩子很喜歡笑。當人見到他們的笑容,總會不禁會令人羨慕,總希望知道她倆夫婦有甚麼維護家庭幸福的秘訣。看完她的文章心聲,我便知道了她的親職秘訣,就讓我向她學習學習。
(歡迎轉載全文至不同的刊物或媒體,但請必須註明出處「已獲維護家庭基金 http://www.familyvalue.org.hk 及作者批准轉載」)
「兒子,你今天快樂嗎?」這是我經常問兩兒的問題,亦是我最關心的問題。一個簡單的問候,可以帶出很多有意義的分享和討論。
小兒子愛吃愛被讚賞,通常第一個回應是跟食物有關,第二個跟自己的好表現有關。「很高興,因為茶點是丹麥條,很美味!」「老師說我十分乖,送了一個貼紙給我。不是每個小朋友都有的啊,要很乖的才有,我是其中一個。」說完就滿足地笑。聽著他說,看著他笑,媽媽很滿足。
大兒子熱愛學習,喜歡跟我分享新知識。「今天我好高興啊,老師教了我們一首很有趣的新年詩歌,讓我唸給你聽。[揮春]-潘明珠、潘金英: 過新年,貼揮春,紅紙金字光閃閃•••••」媽媽很留心的聽著,注視著大兒子投入的眼神,心滿意足。
和你一起學習
全職媽媽的生活並非多姿多采,但簡單的生活中,卻藏著很多趣事,讓人回味。陪著兩兒學習,其實自己得益不少。不要以為幾歲的孩子所學的都是我們成年人已知道的事情,我的兒子就教我不少新知識。早陣子,大兒子愛上了太空知識,常教導我各恆星的特點,還不時突擊考核,說要確保我真的學懂了。近來,兄弟二人迷上了恐龍,常教我分類,分時段。那些讓人看了頭痛的名字,他們卻說只要我留心慢慢學就會學懂,叫我別放棄,還保證會有耐性地教我!看著聽著,我笑了,因為我看到了自己和先生的縮小版。兒子教導我時的模樣和口吻,根本跟我和爸爸的一樣啊!慶幸我們不打罵孩子,所以兩兒在教導我時,也是和顏悅色,充滿鼓勵的。
回想七年前懷著第一胎,我媽常說替肚裏的孩子擔心,怕他會被急性子的我嚴厲管教。大兒子出生後,我媽常說很神奇,為什麼她那脾性剛烈的女兒好像轉性似的,對著兒子不急不躁。當我懷第二胎時,我媽的擔憂又來了。「兩個啊,還要年齡相距這麼少,必定會吵架爭執,真怕你到時忍不了!」這已是五年多以前的事。時光飛逝,言猶在耳,我用行動消除了我媽的憂慮。到今天,我媽偶然還會說我的改變很神奇。
對於我自己的改變,我也不太懂怎樣去解釋,我只知道當媽媽是一個很好的情緒智商訓練課程,我每天都在學習。每當怒氣湧上心頭,我會深呼吸讓自己冷靜,雖然不容易,但只要堅持自己的育兒理念,持之以恆的練習,就可提升自我控制的能力。我常提醒自己,愛心教育才是長遠之策,打罵根本不是良方。打罵的一方以為可洩心頭之憤,其實在打罵的時候只是在互相刺激對方的負面情緒,打罵之後也只會身心疲累,心力交瘁。這麼一個只會兩敗俱傷的做法,我絶不採用。
用愛心、耐性為你灌溉
常言道小孩子是幼苗,需要父母用心灌溉,方可茁壯成長。現今社會競爭激烈,很多父母為孩子裝備,一心贏在起跑線上。這個趨勢實在累人!身邊有不少父母把孩子的時間表填得密密麻麻,怕他們浪費了時間。慶幸我和先生早有共識,方向一致,堅持讓小孩當真正的小孩,不催促成長,不因怕落後於人而不斷加速加量的學習。為兩兒選幼稚園,我們選擇了被評為教得很淺的愉快學習型學校。兩兒渡過了三年愉快的幼稚園生活,愛學習,愛學校,培養了很正面的求知態度。他們沒有默書考試,亦不認識那一大堆坊間出名的學習社,無須提高承受不必要的壓力。香港是個知識型社會,或許父母都集中火力,用知識去為孩子灌溉。這本來無可厚非,但當過了火,就會弄巧反拙。只怕在孩子年幼無力反抗時,被迫得太累,學習的動力已被消耗得七七八八,長大了,可自主時,已沒有追求知識的動力。
我不熟悉坊間的學習社,名字都只是從朋友口中得知,從未造訪,也不了解它們的吸引力何在。我和先生都不愛把教授孩子知識的工作外判,選擇自己去做。從嬰兒期開始,一手抱著孩子,一手拿著書,與兒子讀故事。到孩子年紀稍長,就一起讀。這不單是讀書識字的問題,更重要是培養興趣和習慣,而親子關係亦在過程中更穩固。書本中的世界真的很有趣,看虛構的故事可增加想像力;看趣怪的故事不單可一起大笑一場,更學會幽默;看實用參考書可令孩子大開眼界,認識不同領域的知識,亦讓父母有機會了解孩子的興趣所在。
細心留意,生活中著實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讓孩子慢慢地、有趣地學習。例如在茶餐廳用膳,那張落單紙已經是教導數學的好材料。請孩子計算總共要付多少錢,需要在錢包拿什麼紙幣,要找贖多少錢,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題目。又例如到超級巿場購物,可以教孩子在食物標籤上看重量、熱量、鈣質、食用期限,等。孩子在過程中協助選購,可學習與店員溝通,又可了解家中所需的各樣物品。只要我們願意讓孩子多參與,其實知識到處可尋。
給孩子留白
為人父母,關心孩子將來的學業,甚至事業,都是可理解的。不過我更關心他們的內心是否健康、富足。與其付出無數的時間和金錢在外找知識,倒不如給孩子留點白,讓他們有適量的自主,做愛做的事情。我的兒子除了愛各自看書,亦愛二人一起玩很多想像遊戲。小時間經常玩餐廳遊戲,一個當顧客,一個當待應。他們的對答很有趣,常令我大笑。記得有一次,哥哥當顧客,吃完帳時,竟說自己忘了帶錢包,問當待應的弟弟可否免費請他吃。弟弟想了一會,用教訓的語氣問「你怎可以沒帶錢就來吃東西啊?你不知道要坐牢嗎?」哥哥聽了,很委屈的說「你怎可怪我?我也不想啊!我只是跟媽媽一樣善忘吧了!難道你忘記了她前幾天沒拿門匙就帶我們外出嗎?」弟弟說「啊!你說得對,真對不起!」旁觀的我,笑得涙流。
孩子有空閒時間還有一大好處,就是參與家務。吃飯前準備餐桌,飯後收拾,洗衣服後協助掛晾,衣服曬乾了幫忙整理收藏。間中我們更一起做小食,例如曲奇,蛋糕、啫喱,等等。給他們簡單介紹材料和程序,然後讓他們負責能力所及的工作,打蛋、量麵粉,攪拌,樣樣都新奇有趣。近來我們嘗試造壽司,但三次都不成功,成品很醜。我打趣問「核突壽司邊個食?」兄弟兩大叫「我要食」,然後嘻嘻哈哈的把壽司吃光。往後,還不時問我什麼時候再造核突壽司。
珍惜溝通時光
與孩子傾談是件很重要的事,但每天時間有限,要做的事卻很多,尤其孩子漸大,在家的時間比以前少了,所以不可浪費共處的時光。自從有了孩子,我家的電視經常關機,通常每天只讓孩子看半小時卡通,及黃昏新聞。周六、周日會額外一起看一些合適節目,例如紀錄片、烹飪、才藝表演,等。這個少看電視的習慣讓我們有更多時間溝通,一家人圍起來玩飛行棋、潛烏龜、UNO、Dominos、Monopoly,等等,有說有笑。
在最近的長假期,我們一家去了宿營。因為是第一次,兩兒十分興奮。到達當天,天氣很冷,營地比家中更冷,而且營舍也不及自己的家舒適。我問兒子怕冷嗎,兩人都說不怕。再問他們營舍並不漂亮,他們喜歡嗎,兩兒都說很喜歡。小兒子說「我很喜歡四個人整天在一起」。在孩子眼中,與家人優質的共處時光比物質重要。平常在家,兄弟兩放學後要做功課,我要做家務,爸爸放工回家只有數小時跟他們共處。反觀宿營那三天兩夜,我們四人全程在一起玩,晚上還很放肆的玩大富翁到深夜,不單孩子高興,大人也很享受。
愛你一輩子
近日與孩子讀了一本叫「加油!雞蛋哥哥」的書。故事說一隻名叫雞蛋哥哥的雞長大了,很懷念在蛋殼內,黏著媽媽溫暖的日子。他和朋友到處去找尋可替代蛋殼的東西,希望可回到從前,變回雞蛋,整天跟媽媽在一起。可惜,他們怎樣也找不到合適的蛋殼替代品,雞蛋哥哥難過得哭了。朋友們鼓勵他,提醒他長大的樂趣,使他又振作起來。
讀完故事,大兒子淚流滿面,小兒子別過臉,努力在用手擦眼。我沒有預料到孩子會有這麼激烈的反應,那一刻,我的心情很複雜,一方面很感動,很想哭,但另一方面又很想做個好榜樣,教導孩子勇敢正面面對成長。我擁著他們,跟他們說「你們都不需要擔心,亦無須變回嬰兒,因為你們無論長多大了,還是媽媽的寶貝。媽媽會愛你們一輩子,會陪伴你們享受每個成長階段的喜悅。」
被愛的才懂去愛、被接納的會接納他人、被鼓勵的懂得去鼓勵、被讚賞的也會讚賞別人。我們如何對待孩子,孩子也如何對待他人。對孩子的教導,不單影響孩子本身,也影響他們身邊的人。常有人對我說,看到我兩個兒子的笑容就知道他們是快樂的孩子,讓看到的人都覺得高興。我聽了很滿足!希望我們的家永遠是快樂的泉源,給孩子勇氣和力量,帶笑迎接人生路上的各種挑戰。
「兒子,你今天快樂嗎?」這是我經常問兩兒的問題,亦是我最關心的問題。一個簡單的問候,可以帶出很多有意義的分享和討論。
小兒子愛吃愛被讚賞,通常第一個回應是跟食物有關,第二個跟自己的好表現有關。「很高興,因為茶點是丹麥條,很美味!」「老師說我十分乖,送了一個貼紙給我。不是每個小朋友都有的啊,要很乖的才有,我是其中一個。」說完就滿足地笑。聽著他說,看著他笑,媽媽很滿足。
大兒子熱愛學習,喜歡跟我分享新知識。「今天我好高興啊,老師教了我們一首很有趣的新年詩歌,讓我唸給你聽。[揮春]-潘明珠、潘金英: 過新年,貼揮春,紅紙金字光閃閃•••••」媽媽很留心的聽著,注視著大兒子投入的眼神,心滿意足。
和你一起學習
全職媽媽的生活並非多姿多采,但簡單的生活中,卻藏著很多趣事,讓人回味。陪著兩兒學習,其實自己得益不少。不要以為幾歲的孩子所學的都是我們成年人已知道的事情,我的兒子就教我不少新知識。早陣子,大兒子愛上了太空知識,常教導我各恆星的特點,還不時突擊考核,說要確保我真的學懂了。近來,兄弟二人迷上了恐龍,常教我分類,分時段。那些讓人看了頭痛的名字,他們卻說只要我留心慢慢學就會學懂,叫我別放棄,還保證會有耐性地教我!看著聽著,我笑了,因為我看到了自己和先生的縮小版。兒子教導我時的模樣和口吻,根本跟我和爸爸的一樣啊!慶幸我們不打罵孩子,所以兩兒在教導我時,也是和顏悅色,充滿鼓勵的。
回想七年前懷著第一胎,我媽常說替肚裏的孩子擔心,怕他會被急性子的我嚴厲管教。大兒子出生後,我媽常說很神奇,為什麼她那脾性剛烈的女兒好像轉性似的,對著兒子不急不躁。當我懷第二胎時,我媽的擔憂又來了。「兩個啊,還要年齡相距這麼少,必定會吵架爭執,真怕你到時忍不了!」這已是五年多以前的事。時光飛逝,言猶在耳,我用行動消除了我媽的憂慮。到今天,我媽偶然還會說我的改變很神奇。
對於我自己的改變,我也不太懂怎樣去解釋,我只知道當媽媽是一個很好的情緒智商訓練課程,我每天都在學習。每當怒氣湧上心頭,我會深呼吸讓自己冷靜,雖然不容易,但只要堅持自己的育兒理念,持之以恆的練習,就可提升自我控制的能力。我常提醒自己,愛心教育才是長遠之策,打罵根本不是良方。打罵的一方以為可洩心頭之憤,其實在打罵的時候只是在互相刺激對方的負面情緒,打罵之後也只會身心疲累,心力交瘁。這麼一個只會兩敗俱傷的做法,我絶不採用。
用愛心、耐性為你灌溉
常言道小孩子是幼苗,需要父母用心灌溉,方可茁壯成長。現今社會競爭激烈,很多父母為孩子裝備,一心贏在起跑線上。這個趨勢實在累人!身邊有不少父母把孩子的時間表填得密密麻麻,怕他們浪費了時間。慶幸我和先生早有共識,方向一致,堅持讓小孩當真正的小孩,不催促成長,不因怕落後於人而不斷加速加量的學習。為兩兒選幼稚園,我們選擇了被評為教得很淺的愉快學習型學校。兩兒渡過了三年愉快的幼稚園生活,愛學習,愛學校,培養了很正面的求知態度。他們沒有默書考試,亦不認識那一大堆坊間出名的學習社,無須提高承受不必要的壓力。香港是個知識型社會,或許父母都集中火力,用知識去為孩子灌溉。這本來無可厚非,但當過了火,就會弄巧反拙。只怕在孩子年幼無力反抗時,被迫得太累,學習的動力已被消耗得七七八八,長大了,可自主時,已沒有追求知識的動力。
我不熟悉坊間的學習社,名字都只是從朋友口中得知,從未造訪,也不了解它們的吸引力何在。我和先生都不愛把教授孩子知識的工作外判,選擇自己去做。從嬰兒期開始,一手抱著孩子,一手拿著書,與兒子讀故事。到孩子年紀稍長,就一起讀。這不單是讀書識字的問題,更重要是培養興趣和習慣,而親子關係亦在過程中更穩固。書本中的世界真的很有趣,看虛構的故事可增加想像力;看趣怪的故事不單可一起大笑一場,更學會幽默;看實用參考書可令孩子大開眼界,認識不同領域的知識,亦讓父母有機會了解孩子的興趣所在。
細心留意,生活中著實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讓孩子慢慢地、有趣地學習。例如在茶餐廳用膳,那張落單紙已經是教導數學的好材料。請孩子計算總共要付多少錢,需要在錢包拿什麼紙幣,要找贖多少錢,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題目。又例如到超級巿場購物,可以教孩子在食物標籤上看重量、熱量、鈣質、食用期限,等。孩子在過程中協助選購,可學習與店員溝通,又可了解家中所需的各樣物品。只要我們願意讓孩子多參與,其實知識到處可尋。
給孩子留白
為人父母,關心孩子將來的學業,甚至事業,都是可理解的。不過我更關心他們的內心是否健康、富足。與其付出無數的時間和金錢在外找知識,倒不如給孩子留點白,讓他們有適量的自主,做愛做的事情。我的兒子除了愛各自看書,亦愛二人一起玩很多想像遊戲。小時間經常玩餐廳遊戲,一個當顧客,一個當待應。他們的對答很有趣,常令我大笑。記得有一次,哥哥當顧客,吃完帳時,竟說自己忘了帶錢包,問當待應的弟弟可否免費請他吃。弟弟想了一會,用教訓的語氣問「你怎可以沒帶錢就來吃東西啊?你不知道要坐牢嗎?」哥哥聽了,很委屈的說「你怎可怪我?我也不想啊!我只是跟媽媽一樣善忘吧了!難道你忘記了她前幾天沒拿門匙就帶我們外出嗎?」弟弟說「啊!你說得對,真對不起!」旁觀的我,笑得涙流。
孩子有空閒時間還有一大好處,就是參與家務。吃飯前準備餐桌,飯後收拾,洗衣服後協助掛晾,衣服曬乾了幫忙整理收藏。間中我們更一起做小食,例如曲奇,蛋糕、啫喱,等等。給他們簡單介紹材料和程序,然後讓他們負責能力所及的工作,打蛋、量麵粉,攪拌,樣樣都新奇有趣。近來我們嘗試造壽司,但三次都不成功,成品很醜。我打趣問「核突壽司邊個食?」兄弟兩大叫「我要食」,然後嘻嘻哈哈的把壽司吃光。往後,還不時問我什麼時候再造核突壽司。
珍惜溝通時光
與孩子傾談是件很重要的事,但每天時間有限,要做的事卻很多,尤其孩子漸大,在家的時間比以前少了,所以不可浪費共處的時光。自從有了孩子,我家的電視經常關機,通常每天只讓孩子看半小時卡通,及黃昏新聞。周六、周日會額外一起看一些合適節目,例如紀錄片、烹飪、才藝表演,等。這個少看電視的習慣讓我們有更多時間溝通,一家人圍起來玩飛行棋、潛烏龜、UNO、Dominos、Monopoly,等等,有說有笑。
在最近的長假期,我們一家去了宿營。因為是第一次,兩兒十分興奮。到達當天,天氣很冷,營地比家中更冷,而且營舍也不及自己的家舒適。我問兒子怕冷嗎,兩人都說不怕。再問他們營舍並不漂亮,他們喜歡嗎,兩兒都說很喜歡。小兒子說「我很喜歡四個人整天在一起」。在孩子眼中,與家人優質的共處時光比物質重要。平常在家,兄弟兩放學後要做功課,我要做家務,爸爸放工回家只有數小時跟他們共處。反觀宿營那三天兩夜,我們四人全程在一起玩,晚上還很放肆的玩大富翁到深夜,不單孩子高興,大人也很享受。
愛你一輩子
近日與孩子讀了一本叫「加油!雞蛋哥哥」的書。故事說一隻名叫雞蛋哥哥的雞長大了,很懷念在蛋殼內,黏著媽媽溫暖的日子。他和朋友到處去找尋可替代蛋殼的東西,希望可回到從前,變回雞蛋,整天跟媽媽在一起。可惜,他們怎樣也找不到合適的蛋殼替代品,雞蛋哥哥難過得哭了。朋友們鼓勵他,提醒他長大的樂趣,使他又振作起來。
讀完故事,大兒子淚流滿面,小兒子別過臉,努力在用手擦眼。我沒有預料到孩子會有這麼激烈的反應,那一刻,我的心情很複雜,一方面很感動,很想哭,但另一方面又很想做個好榜樣,教導孩子勇敢正面面對成長。我擁著他們,跟他們說「你們都不需要擔心,亦無須變回嬰兒,因為你們無論長多大了,還是媽媽的寶貝。媽媽會愛你們一輩子,會陪伴你們享受每個成長階段的喜悅。」
被愛的才懂去愛、被接納的會接納他人、被鼓勵的懂得去鼓勵、被讚賞的也會讚賞別人。我們如何對待孩子,孩子也如何對待他人。對孩子的教導,不單影響孩子本身,也影響他們身邊的人。常有人對我說,看到我兩個兒子的笑容就知道他們是快樂的孩子,讓看到的人都覺得高興。我聽了很滿足!希望我們的家永遠是快樂的泉源,給孩子勇氣和力量,帶笑迎接人生路上的各種挑戰。
愛。回家 小蜂 (1/2013)
作者介紹:
小蜂 (筆名) 是我和我太太在教會認識接近20年的好友,為人正直、寡言。他是一個很喜歡反思信仰與實踐的人。我知道早前他父親的離開給他帶來很多的感受和思考。時至今天,我仍很欣賞和敬佩弟兄愛他媽媽的實踐行動。
(歡迎轉載全文至不同的刊物或媒體,但請必須註明出處「已獲維護家庭基金 http://www.familyvalue.org.hk 及作者批准轉載」)
中國人造字是以圖像說明意思,解單、直接。不必猜測。
「家」這個字是樹頂建屋,屋下養了豬。就如今天的棚屋,在水上用木才建屋,屋在水面上,有些農家會在家中餵養禽畜同住。但細想為何家庭不是以家人為主,以是一頭豬?難度豬比人更矜貴!
難怪黃子華的棟篤笑,拿情侶的稱呼來開玩笑。BB前BB後,旁人誤以為他 / 她為人父母。對方回應豬豬呀!傻豬!旁人聽了雞皮疙瘩,主人翁樂此不疲。到我們聽到父母對我們說:「不要緊,傻豬你痛不痛?」我們心理很甜。父母竟然當了我們是他們的豬仔豬女的親。看來「家」字以「豬」為中心,是不錯的。
細讀唐君毅老師的論說,我們對父母的愛不及父母的愛、我們對父母的愛也不同等對兄弟姊妹的愛、我們對父母的愛也不及祖父母對我們父母的愛。他的論理表明了即使是血源關係,我們對他者的愛也有分別。以我們對於非血源的朋友,有時候比有血源的父母兄弟更親,我們視為手足、視為家人。
聖經記述:
12:46 耶穌還對眾人說話的時候,不料,他母親和他弟兄站在外邊,要與他說話。
12:47 有人告訴他說:「看哪,你母親和你弟兄站在外邊,要與你說話。」
12:48 他卻回答那人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
12:49 就伸手指着門徒說:「看哪,我的母親,我的弟兄。
12:50 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親了。」《馬太福音》第12章第46-50節(和合本)
「家」對人的意義
「家」是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最基本的群體單位,中國人說:「有國才有家、國破家亡。」但事實「國」這個大一統觀念,並非如「家」與生俱來的家庭單位,以色列人亡國千多年,家庭仍然孕育一代又一代的以色列人。
人這種動物是需要和人建立關係,有內心交流。湯漢斯(TOM HANKS)演出的《劫後重生》(Cast Away) ,他也要拿出排球塗上血跡面孔,為它起名叫Wilson為知已,解決他心理對話的必要。很久前從報章看到一宗新聞,是說一個很貧窮的少年,家徒四壁,尤於貧窮和自卑,他沒有外出結交朋友,在饑餓中死亡,只是留下他在牆上寫下的夢想。我猜他可能是街童,但他的孤寂和盼望,卻是令我很感慨。
相信今天和父母不和的青少年,也會有朋友分享他的心靈須要,我們重視他們如血源的家人。但世界卻還會有這種悲情。
看看今天同性戀群體爭取的平權運動,他們也是爭取同志身份被社會認同、爭取法律保障、爭取同性婚姻建立「家」庭、爭取領養兒童。(這文章擱置道德立場爭議) ,以是說明同志也是爭取「家」這個單位。
「家」對我們來說是祝福還是詛咒?
如果我父親是李家誠就好了!是一些中小學生作文的感想。或許他們常聽到父母說李先生是如何富有,如果他自己是李先生就好了,可惜我們都是平凡人,父母都是那麼平凡,有些更是出於基層,為了生計終日為口奔馳,我們和他們的交流時間有限,更不用說父母有沒有虐兒心態,造成的破裂關係。即使是每晚回家的吃飯時間,大家也許眼睛凝視電視畫面,代替彼此的交流。
我們極少看到父母像荷里活的電影般說:「我愛你。」大家可以找藉口,我們中國人比較含蓄,愛不是易喧於口,愛是深層次的表達,只能夠感受。尤甚是華人父親,許多時表現嚴肅形象,並不如母親般溫柔忍耐,願意聆聽我們的心聲。我們並不知道工作是否消磨了父親的心靈,斷使他們在疲勞下,不願意開聲說他的一切一切。還記得電視廣告「慳得一蚊得一蚊」一個女兒問父親時薪多少,問父親給她金錢儲蓄,她想買父親一天時間陪她。如果現實中我們聽到兒女對我們說出這話,相信天下間父母必然心動心痛。但上輩子的父輩們和我們的距離是難以彌補。
在上世紀70至80年代的家庭問題,兒女出走形成【油脂仔女】,賣落火坑當【魚蛋妹】。到90年代新城市的建立,屯門的青少年出市區溜連,沒有交通工具回家,開始流浪尖東的【老泥妹】,為求住宿一宵或洗澡,願意和陌生人發生性關係,都暴露了香港的家庭問題。
我不知道這些家庭問題是如何衍生,是因為貧窮、缺乏關心、缺乏溝通、誤解…等。不論是怎樣開始,我們卻看到結果,一個個破碎家庭、青少年問題,社會現象。
一個人如果會說出:「愛回家。」必先他/她是如何愛他的家人,守護他們,同樣感受到他們愛你,才會熱衷回家,得到保護,得到愛。
我父親的離開
去年暑期父親逝世,在趕往醫院那刻,心理一片茫然,看看病床上的父親身軀,我沒有特別感覺,內心問自己是否很不正常?為何是如此冷靜?
話說得悉父親患上癌症的前半年,心裡很想有些突破。自少都看到父親許多懷習慣:喝酒抽煙、嗜賭…等,常做出令人尷尬的事,我不埋怨父親只是個小職員,要捱苦過日子,我卻尬意他的性格和尷尬。所以在那年的新春期間,我去了天道書樓購買了一些福音小卌子向父親傳福音。可惜我未能如願打破自己心理關口,跟他有更多溝通交談。可以讓他在生命盡頭時,和他改善關係。
父親走了這半年,經過父親房間,腦海浮現昔日父親依靠窗前觀天的影子,從沒有問他為何觀天,心理有什麼愁煩?也許那時彼此生活像兩個世界的人,俗語說:「無仇不成父子、無怨不成夫妻。」既然我是來討債的,又怎麼會理欠債者的感受。我也曾問天父為何要給我這樣的父親!那時候有個很消極的心態,也許要等將來自己成家立室,有自己的孩子,才可以彌補我跟父親的關係。但是父親離去後,我心理明白天父已經告訴我,我和父親的關係不能替代,正如唐君毅老師說父母對我們的愛不及子女對我們的愛。或許家父是一個不稱職的父親,我又何嘗是稱職的兒子。我希望此時此刻的父親在天父 懷抱裡安息。
家必須要有愛
我相信今天華人的父親,仍然有許多壓力或個性不然於交往,或許心理願意和兒女溝通,卻沒有打開話閘子的話題、或是要保持尊嚴形象,刻意和兒女保持距離。所以為人父母也必須衝破自己心裡關口,必要時參加心理輔道,學習跟子女談話,向他們微笑。把你不習慣的變成習慣,自然就會建立彼此信任關係,感情增多了就會有愛,愛是維繫家庭的原動力。
有時候我們明知他們愛我們,但許多時候是我們的情緒影響,說了一些傷害對方的說話,才會破壞彼此關係。
年少時的我,為了跟同學們去野外露營,跟母親冷戰,母親覺得我年少不可以跟同學們外出,少年十五廿時的我,當然覺得是一個難得的經驗,可以嘗試跟同學露營的滋味,讓往後日子回味,人生不致於單調乏味。事實那次後,我已經沒有機會跟同學們再次露營的經營了,最多也是跟同學們租渡假屋宿營。但我很後悔跟母親冷戰,也許她早已把事情忘掉了,但我卻一輩子忘不了這過失,如果我當時能跟她有更多溝通,給她更多信心,就不會變成彼此的角力,破壞彼此關係。
是的,也許過去的你是如何年青,有著年青人的心態,當你為人父母時,就變得老調,沒有年青人的心態,去了解他們為何。
舉個例子《小王子》(法語: Le Petit Prince;英語: The Little Prince ),他畫了一條吞下大象的蛇給大人看,大人看了回應是:「你為何繪畫頂帽子。」他們看不見兒童的幻想世界,也不願去了解,單是說話並不表示溝通,溝通是要開放自己,有對等,有更深層次的交流。這是一輩子也學不完的練習。
今天許多兒童在單親家庭下成長,也是父母彼此缺乏溝通,【因誤解結合、了解以分開】,性格不合也許是藉口,背後的婚外情,家庭經濟壓力,都影響他們決定,如果兒童在缺少溝通的家庭下成長,父母一溝通就變成爭吵,對孩子造成何等的傷害。
學習每天跟母親中午通電話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如果我們都能終日惦念這個【家】,相信愛心的付出,必有回響。筆者自爸爸離世後,也開始學習每天跟母親中午通電話,聽聽她是否平安,可能每天說同一樣的說話,但你必須明白這個【每天】的日子,必會愈來愈短,心境再不一樣,今天能找緊的,也只是想再多聽母親多說一句說話,說話變得矇糊,變得不再重要,只要你還在我身旁好好的活著,我才能安心。
樹欲靜而恩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
最後後想鼓勵大家去做,不要讓失去了才去找補償方法。
如果你沒能耐,請聽陳奕迅【單車】多幾篇就去做吧!
不要不要假設我知道
一切一切也都是為我而做
為何這麼偉大 如此感覺不到
不說一句的愛有多好
只有一次記得實在接觸到
騎著單車的我倆 懷緊貼背的擁抱
難離難捨想抱緊些 茫茫人生好像荒野
如孩兒能伏於爸爸的肩膊 誰要下車
難離難捨總有一些 常情如此不可堆卸
任世間再冷酷 想起這單車還有幸福可借
今天你回家了嗎? 還是在荒野懷念這個家?
中國人造字是以圖像說明意思,解單、直接。不必猜測。
「家」這個字是樹頂建屋,屋下養了豬。就如今天的棚屋,在水上用木才建屋,屋在水面上,有些農家會在家中餵養禽畜同住。但細想為何家庭不是以家人為主,以是一頭豬?難度豬比人更矜貴!
難怪黃子華的棟篤笑,拿情侶的稱呼來開玩笑。BB前BB後,旁人誤以為他 / 她為人父母。對方回應豬豬呀!傻豬!旁人聽了雞皮疙瘩,主人翁樂此不疲。到我們聽到父母對我們說:「不要緊,傻豬你痛不痛?」我們心理很甜。父母竟然當了我們是他們的豬仔豬女的親。看來「家」字以「豬」為中心,是不錯的。
細讀唐君毅老師的論說,我們對父母的愛不及父母的愛、我們對父母的愛也不同等對兄弟姊妹的愛、我們對父母的愛也不及祖父母對我們父母的愛。他的論理表明了即使是血源關係,我們對他者的愛也有分別。以我們對於非血源的朋友,有時候比有血源的父母兄弟更親,我們視為手足、視為家人。
聖經記述:
12:46 耶穌還對眾人說話的時候,不料,他母親和他弟兄站在外邊,要與他說話。
12:47 有人告訴他說:「看哪,你母親和你弟兄站在外邊,要與你說話。」
12:48 他卻回答那人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
12:49 就伸手指着門徒說:「看哪,我的母親,我的弟兄。
12:50 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親了。」《馬太福音》第12章第46-50節(和合本)
「家」對人的意義
「家」是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最基本的群體單位,中國人說:「有國才有家、國破家亡。」但事實「國」這個大一統觀念,並非如「家」與生俱來的家庭單位,以色列人亡國千多年,家庭仍然孕育一代又一代的以色列人。
人這種動物是需要和人建立關係,有內心交流。湯漢斯(TOM HANKS)演出的《劫後重生》(Cast Away) ,他也要拿出排球塗上血跡面孔,為它起名叫Wilson為知已,解決他心理對話的必要。很久前從報章看到一宗新聞,是說一個很貧窮的少年,家徒四壁,尤於貧窮和自卑,他沒有外出結交朋友,在饑餓中死亡,只是留下他在牆上寫下的夢想。我猜他可能是街童,但他的孤寂和盼望,卻是令我很感慨。
相信今天和父母不和的青少年,也會有朋友分享他的心靈須要,我們重視他們如血源的家人。但世界卻還會有這種悲情。
看看今天同性戀群體爭取的平權運動,他們也是爭取同志身份被社會認同、爭取法律保障、爭取同性婚姻建立「家」庭、爭取領養兒童。(這文章擱置道德立場爭議) ,以是說明同志也是爭取「家」這個單位。
「家」對我們來說是祝福還是詛咒?
如果我父親是李家誠就好了!是一些中小學生作文的感想。或許他們常聽到父母說李先生是如何富有,如果他自己是李先生就好了,可惜我們都是平凡人,父母都是那麼平凡,有些更是出於基層,為了生計終日為口奔馳,我們和他們的交流時間有限,更不用說父母有沒有虐兒心態,造成的破裂關係。即使是每晚回家的吃飯時間,大家也許眼睛凝視電視畫面,代替彼此的交流。
我們極少看到父母像荷里活的電影般說:「我愛你。」大家可以找藉口,我們中國人比較含蓄,愛不是易喧於口,愛是深層次的表達,只能夠感受。尤甚是華人父親,許多時表現嚴肅形象,並不如母親般溫柔忍耐,願意聆聽我們的心聲。我們並不知道工作是否消磨了父親的心靈,斷使他們在疲勞下,不願意開聲說他的一切一切。還記得電視廣告「慳得一蚊得一蚊」一個女兒問父親時薪多少,問父親給她金錢儲蓄,她想買父親一天時間陪她。如果現實中我們聽到兒女對我們說出這話,相信天下間父母必然心動心痛。但上輩子的父輩們和我們的距離是難以彌補。
在上世紀70至80年代的家庭問題,兒女出走形成【油脂仔女】,賣落火坑當【魚蛋妹】。到90年代新城市的建立,屯門的青少年出市區溜連,沒有交通工具回家,開始流浪尖東的【老泥妹】,為求住宿一宵或洗澡,願意和陌生人發生性關係,都暴露了香港的家庭問題。
我不知道這些家庭問題是如何衍生,是因為貧窮、缺乏關心、缺乏溝通、誤解…等。不論是怎樣開始,我們卻看到結果,一個個破碎家庭、青少年問題,社會現象。
一個人如果會說出:「愛回家。」必先他/她是如何愛他的家人,守護他們,同樣感受到他們愛你,才會熱衷回家,得到保護,得到愛。
我父親的離開
去年暑期父親逝世,在趕往醫院那刻,心理一片茫然,看看病床上的父親身軀,我沒有特別感覺,內心問自己是否很不正常?為何是如此冷靜?
話說得悉父親患上癌症的前半年,心裡很想有些突破。自少都看到父親許多懷習慣:喝酒抽煙、嗜賭…等,常做出令人尷尬的事,我不埋怨父親只是個小職員,要捱苦過日子,我卻尬意他的性格和尷尬。所以在那年的新春期間,我去了天道書樓購買了一些福音小卌子向父親傳福音。可惜我未能如願打破自己心理關口,跟他有更多溝通交談。可以讓他在生命盡頭時,和他改善關係。
父親走了這半年,經過父親房間,腦海浮現昔日父親依靠窗前觀天的影子,從沒有問他為何觀天,心理有什麼愁煩?也許那時彼此生活像兩個世界的人,俗語說:「無仇不成父子、無怨不成夫妻。」既然我是來討債的,又怎麼會理欠債者的感受。我也曾問天父為何要給我這樣的父親!那時候有個很消極的心態,也許要等將來自己成家立室,有自己的孩子,才可以彌補我跟父親的關係。但是父親離去後,我心理明白天父已經告訴我,我和父親的關係不能替代,正如唐君毅老師說父母對我們的愛不及子女對我們的愛。或許家父是一個不稱職的父親,我又何嘗是稱職的兒子。我希望此時此刻的父親在天父 懷抱裡安息。
家必須要有愛
我相信今天華人的父親,仍然有許多壓力或個性不然於交往,或許心理願意和兒女溝通,卻沒有打開話閘子的話題、或是要保持尊嚴形象,刻意和兒女保持距離。所以為人父母也必須衝破自己心裡關口,必要時參加心理輔道,學習跟子女談話,向他們微笑。把你不習慣的變成習慣,自然就會建立彼此信任關係,感情增多了就會有愛,愛是維繫家庭的原動力。
有時候我們明知他們愛我們,但許多時候是我們的情緒影響,說了一些傷害對方的說話,才會破壞彼此關係。
年少時的我,為了跟同學們去野外露營,跟母親冷戰,母親覺得我年少不可以跟同學們外出,少年十五廿時的我,當然覺得是一個難得的經驗,可以嘗試跟同學露營的滋味,讓往後日子回味,人生不致於單調乏味。事實那次後,我已經沒有機會跟同學們再次露營的經營了,最多也是跟同學們租渡假屋宿營。但我很後悔跟母親冷戰,也許她早已把事情忘掉了,但我卻一輩子忘不了這過失,如果我當時能跟她有更多溝通,給她更多信心,就不會變成彼此的角力,破壞彼此關係。
是的,也許過去的你是如何年青,有著年青人的心態,當你為人父母時,就變得老調,沒有年青人的心態,去了解他們為何。
舉個例子《小王子》(法語: Le Petit Prince;英語: The Little Prince ),他畫了一條吞下大象的蛇給大人看,大人看了回應是:「你為何繪畫頂帽子。」他們看不見兒童的幻想世界,也不願去了解,單是說話並不表示溝通,溝通是要開放自己,有對等,有更深層次的交流。這是一輩子也學不完的練習。
今天許多兒童在單親家庭下成長,也是父母彼此缺乏溝通,【因誤解結合、了解以分開】,性格不合也許是藉口,背後的婚外情,家庭經濟壓力,都影響他們決定,如果兒童在缺少溝通的家庭下成長,父母一溝通就變成爭吵,對孩子造成何等的傷害。
學習每天跟母親中午通電話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如果我們都能終日惦念這個【家】,相信愛心的付出,必有回響。筆者自爸爸離世後,也開始學習每天跟母親中午通電話,聽聽她是否平安,可能每天說同一樣的說話,但你必須明白這個【每天】的日子,必會愈來愈短,心境再不一樣,今天能找緊的,也只是想再多聽母親多說一句說話,說話變得矇糊,變得不再重要,只要你還在我身旁好好的活著,我才能安心。
樹欲靜而恩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
最後後想鼓勵大家去做,不要讓失去了才去找補償方法。
如果你沒能耐,請聽陳奕迅【單車】多幾篇就去做吧!
不要不要假設我知道
一切一切也都是為我而做
為何這麼偉大 如此感覺不到
不說一句的愛有多好
只有一次記得實在接觸到
騎著單車的我倆 懷緊貼背的擁抱
難離難捨想抱緊些 茫茫人生好像荒野
如孩兒能伏於爸爸的肩膊 誰要下車
難離難捨總有一些 常情如此不可堆卸
任世間再冷酷 想起這單車還有幸福可借
今天你回家了嗎? 還是在荒野懷念這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