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教育 > 各界領袖分享
各界領袖談維護家庭之道
維護家庭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我們的社會今天仍存在著各項不完善的社會制度和政策,每天在影響著我們二百萬個家庭的生活質素、削弱家庭的功能。我們亦已預料到未來會有更多新的挑戰去衝擊我們現在的家庭制度和價值,令本來已經很脆弱的家庭變得更加脆弱。希望這裏的文章、評論分享能帶領大家一起反思如何維護家庭。
香港性文化學會研究小組﹕
以愛傳承讓孩子擁有父母 ~ 回應周一嶽
(2014年 6月7 日, 明報, 觀點版)
平機會主席周一嶽先生於5月15日「國際家庭日」在《明報》撰文〈萬家溫馨以愛傳承〉談家庭價值。我們喜見周主席頌揚家庭對每個人的重要,而周主席在文首文末一再表達對父母感慕之情,令人動容。
周主席提到社會變遷,令香港家庭備受挑戰:單親家庭在10年間大增三成,而他們的住戶月入中位數只達全港家庭的一半,當中有不少是新移民。除了指出單親家庭面對的困境,周主席亦提到有不接受子女的性傾向及性別認同的家庭,更有面臨破裂之虞。對於這些現存的每一個「不完整」家庭,我們皆寄予無限同情,更認同周主席所言,社會應該在各方面給予支援。我們相信,無論是身處單親家庭,或因性傾向或性別認同而感到困擾,都不是孩子的錯,他們不應該受歧視。面對有性傾向或性別身分困惑的子女,父母更應接納關懷,讓他們在家庭中得到應得的支援,健康成長。
然而,我們不忘提醒周主席,縱然我們應該關愛別人、平等相待,但並不因此意味社會制度對每一種人際關係(例如非一男一女的)都要同樣認可及嘉許,或必須認同每一種結合方式都應在法律上視作婚姻及家庭。在文中,周主席似乎是將「關愛別人、平等相待不同人」,偷換概念為「平等看待不同家庭模 式」,再推論出「各人建立『非異性婚姻』家庭的權利」是人權。正如我們回應平機會對同性戀議題的言論而出版的考察報告第六章中指出, 根據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第16條:「成年男女,不受種族、國籍或宗教的任何限制,有權婚嫁和成立家庭……只有經男女雙方的自由和完全的同意,才能締婚。」在國際人權公約中,婚姻僅是男女之間的結合。婚姻制度主要是一個將孩子連結上親生父母,保障孩子在最適合他/她的環境下成長的社會制度;健康的婚姻關係,對男女雙方及下一代,以至社會整體,皆有莫大的公共利益。 所以周主席的推論並不成立,例如:難道有人不贊成3人婚姻的制度,就代表他不關愛或不尊重那些喜愛3人結合的市民嗎?
提倡家庭價值的核心關懷是兒童的福祉
此外,周主席認為「若我們堅持只有『有父親、有母親、有孩子』的家庭才算是圓滿的家庭模式,無疑是將其他形式的家庭,包括單親家庭排斥於社會以外。」我們不認同周主席這個非此即彼的理解。推崇一個理想標準,不等於排斥其他人士。社會不應否定單親家庭,反要更加關顧他們;可是,在一般情况下,孩子需要父母;在親生父母關愛下成長,對孩子是最好的。
正如周主席文章的標題:「萬家溫馨以愛傳承」,重點在於「傳承」——家庭的精粹正正在於一代一代將萬家溫馨以愛傳承下去。讓孩子在父母照顧底下茁壯成長。我們了解社會存在很多核心家庭以外的一些另類生活關係,譬如兩位知心好友共同居住,彼此關顧,有時我們也會比喻作「家庭」。我們尊重不同的「家庭」模式,絕對沒有貶低他們的意思,但這些生活關係並非家庭法律政策所關注。然而,當我們提倡家庭價值的時候,核心關懷是兒童的福祉。我們的理念是: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生一世的婚姻最有利兒童成長。我們也相信,健康的兩性婚姻家庭文化——愛、委身、忠誠、尊重、體諒和支持,同時會對社會上其他模式的家庭起着正面的楷模作用。
我們明白世事不會盡如人意,但這種不美滿,並不否定有一個值得我們推崇、追求的理想模式。難道提倡環保,就代表是攻擊未懂珍惜地球資源的人?不論是由無數人經驗累積起來的常識,或是長期、大量的社會科學數據,均顯示孩子最適宜由親生父母撫養長大。假若天不從人願,家庭無法維繫,我們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應該盡量幫助有需要的家庭。但最少,我們不應刻意容讓,甚至鼓勵一種制度——譬如同性「婚姻」,使孩子注定沒有父親或母親,這對孩子毫不公平;孩子值得擁有父母,這是兒童的天然權利。婚姻家庭其中一個重要功能是提供孩子一個優質的成長環境,他們需要父母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性別角色。
周主席自言作為一位父親,深諳父母愛護子女的心,我們深信周主席會毫不猶豫地將這份對子女無私的愛推廣至所有孩子,並竭盡所能提倡父母願意為子女彼此委身的家庭價值,讓孩子——不論平凡或出眾、性別、種族、傷健、性傾向和性別認同——也有幸如周主席自己一樣——能在父母的護蔭下幸福成長。
http://news.mingpao.com/20140607/fad1.htm
平機會主席周一嶽先生於5月15日「國際家庭日」在《明報》撰文〈萬家溫馨以愛傳承〉談家庭價值。我們喜見周主席頌揚家庭對每個人的重要,而周主席在文首文末一再表達對父母感慕之情,令人動容。
周主席提到社會變遷,令香港家庭備受挑戰:單親家庭在10年間大增三成,而他們的住戶月入中位數只達全港家庭的一半,當中有不少是新移民。除了指出單親家庭面對的困境,周主席亦提到有不接受子女的性傾向及性別認同的家庭,更有面臨破裂之虞。對於這些現存的每一個「不完整」家庭,我們皆寄予無限同情,更認同周主席所言,社會應該在各方面給予支援。我們相信,無論是身處單親家庭,或因性傾向或性別認同而感到困擾,都不是孩子的錯,他們不應該受歧視。面對有性傾向或性別身分困惑的子女,父母更應接納關懷,讓他們在家庭中得到應得的支援,健康成長。
然而,我們不忘提醒周主席,縱然我們應該關愛別人、平等相待,但並不因此意味社會制度對每一種人際關係(例如非一男一女的)都要同樣認可及嘉許,或必須認同每一種結合方式都應在法律上視作婚姻及家庭。在文中,周主席似乎是將「關愛別人、平等相待不同人」,偷換概念為「平等看待不同家庭模 式」,再推論出「各人建立『非異性婚姻』家庭的權利」是人權。正如我們回應平機會對同性戀議題的言論而出版的考察報告第六章中指出, 根據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第16條:「成年男女,不受種族、國籍或宗教的任何限制,有權婚嫁和成立家庭……只有經男女雙方的自由和完全的同意,才能締婚。」在國際人權公約中,婚姻僅是男女之間的結合。婚姻制度主要是一個將孩子連結上親生父母,保障孩子在最適合他/她的環境下成長的社會制度;健康的婚姻關係,對男女雙方及下一代,以至社會整體,皆有莫大的公共利益。 所以周主席的推論並不成立,例如:難道有人不贊成3人婚姻的制度,就代表他不關愛或不尊重那些喜愛3人結合的市民嗎?
提倡家庭價值的核心關懷是兒童的福祉
此外,周主席認為「若我們堅持只有『有父親、有母親、有孩子』的家庭才算是圓滿的家庭模式,無疑是將其他形式的家庭,包括單親家庭排斥於社會以外。」我們不認同周主席這個非此即彼的理解。推崇一個理想標準,不等於排斥其他人士。社會不應否定單親家庭,反要更加關顧他們;可是,在一般情况下,孩子需要父母;在親生父母關愛下成長,對孩子是最好的。
正如周主席文章的標題:「萬家溫馨以愛傳承」,重點在於「傳承」——家庭的精粹正正在於一代一代將萬家溫馨以愛傳承下去。讓孩子在父母照顧底下茁壯成長。我們了解社會存在很多核心家庭以外的一些另類生活關係,譬如兩位知心好友共同居住,彼此關顧,有時我們也會比喻作「家庭」。我們尊重不同的「家庭」模式,絕對沒有貶低他們的意思,但這些生活關係並非家庭法律政策所關注。然而,當我們提倡家庭價值的時候,核心關懷是兒童的福祉。我們的理念是: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生一世的婚姻最有利兒童成長。我們也相信,健康的兩性婚姻家庭文化——愛、委身、忠誠、尊重、體諒和支持,同時會對社會上其他模式的家庭起着正面的楷模作用。
我們明白世事不會盡如人意,但這種不美滿,並不否定有一個值得我們推崇、追求的理想模式。難道提倡環保,就代表是攻擊未懂珍惜地球資源的人?不論是由無數人經驗累積起來的常識,或是長期、大量的社會科學數據,均顯示孩子最適宜由親生父母撫養長大。假若天不從人願,家庭無法維繫,我們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應該盡量幫助有需要的家庭。但最少,我們不應刻意容讓,甚至鼓勵一種制度——譬如同性「婚姻」,使孩子注定沒有父親或母親,這對孩子毫不公平;孩子值得擁有父母,這是兒童的天然權利。婚姻家庭其中一個重要功能是提供孩子一個優質的成長環境,他們需要父母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性別角色。
周主席自言作為一位父親,深諳父母愛護子女的心,我們深信周主席會毫不猶豫地將這份對子女無私的愛推廣至所有孩子,並竭盡所能提倡父母願意為子女彼此委身的家庭價值,讓孩子——不論平凡或出眾、性別、種族、傷健、性傾向和性別認同——也有幸如周主席自己一樣——能在父母的護蔭下幸福成長。
http://news.mingpao.com/20140607/fad1.htm
吳思源──維護家庭價值不是對抗同性運動的工具
2014年5月24日
Johnson,
布里斯本的天氣如何?昨晚看電視天氣報告,布里斯本的氣溫是14至25度,真的很舒服啊。你們的高溫剛好是香港的低溫,香港已經進入夏天了。
這一年是你在澳洲讀大學最後一年,最近功課如何?澳洲又有甚麼大新聞呢?你告訴我在網上看到上個星期日香港有基督徒大遊行,好多網民話這次遊行是針對同性婚姻和性傾向歧視立法,你問我點解香港的教會咁針對同性戀者,維護一男一女一夫一妻的傳統家庭價值,又是不是一定要針對同性戀和同性平權。
首先想簡單分享一下我對大遊行的理解。那次遊行的主題是「愛爸媽,愛我家」,原本是為了響應聯合國國際家庭日,有九十多個宗教及社福團體支持。以我所知,主辦團體是誠心誠意希望今次活動是在目前離婚率飈升、家庭關係崩解、家人關係不和的社會氛圍下,鼓勵市民孝愛父母和關愛家人,而大會列出的十四句口號,都是正面談及家庭的價值和對父母家人應有的態度。
坦白講,個別宗教或社會團體對「同性戀」、「同性婚姻」以及「性傾向歧視立法」有異議,完全不出為奇;事實上在一個多元的社會,對不同議題有不同意見是絕對正常的。不過有一點我都想強調,就是教會在倡導家庭價值和家庭責任的同時,千萬不要誤以為倡導之目的是跟「同性運動」開戰,正如基督教的創造論不是為了和進化論罵戰。Johnson,我們必須對自己的婚姻和家庭有信心,並且以愛和忠貞去維繫,真正摧毀婚姻和家庭的是我們自己的軟弱和失職。所謂「物先腐然後蟲生」,我們首先是鞏固自己,建立自己,才可以面對任何誘惑和挑戰。而作為基督宗教的信徒,亦不要以維護家庭價值看為對抗同性運動的工具,兩者是截然不同。
究竟基督教是如何看待家庭呢?按照基督宗教的傳統,造物主創造人類,是造男造女,大公教會相信男女相愛相親結婚建立家庭,是社會的主流,亦都符合造物者的心意。只是在主流之外,社會亦有少數不同性傾向以至跨性別人士,他們未能夠好似我們一樣組織一男一女一夫一妻的家庭,我很希望我們能夠多嘗試明白他們的痛苦,體會他們的掙扎,了解他們的困惑。
Johnson,我們無錯是相信婚姻在人類歷史出現是為一男一女的,婚姻亦是為了繁衍後代,令人類一代一代的承傳下去。但我們亦要明白和尊重世上有少數不能和異性結合的人,但他們同樣嚮往和追求有家可歸,有家可屬的幸福。記得聖經記載耶穌有一次講及父母和兄弟姊妹的時候,曾經說過以下一句說話:「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看呀,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了。」耶穌看到在血緣家庭之外,人仍然需要家庭的愛和歸屬感。所以家庭的定義是很濶的,這是耶穌的觀點。
Johnson,或者我們在堅守原則、傳統和信念的同時,學習一下對跟自已不同性傾向的人士多一點想像力,對自己一直奉行的信念多一點信心。其實香港社會包括教會,都應該謙卑開放地去探索一下可以為不同需要和傾向的人,預備多些怎樣的選擇和可能性,期待在這個大前提下,彼此之間有多一些交流和對話。
你的看法如何?也許年青人會有比較新鮮的觀點,爸爸好樂意聆聽。
你的爸爸
2014年5月24日
(香港家書由香港電台發出,題為「吳思源──維護家庭價值不是對抗同性運動的工具」。吳思源先生為維護家庭基金董事會副主席)
Johnson,
布里斯本的天氣如何?昨晚看電視天氣報告,布里斯本的氣溫是14至25度,真的很舒服啊。你們的高溫剛好是香港的低溫,香港已經進入夏天了。
這一年是你在澳洲讀大學最後一年,最近功課如何?澳洲又有甚麼大新聞呢?你告訴我在網上看到上個星期日香港有基督徒大遊行,好多網民話這次遊行是針對同性婚姻和性傾向歧視立法,你問我點解香港的教會咁針對同性戀者,維護一男一女一夫一妻的傳統家庭價值,又是不是一定要針對同性戀和同性平權。
首先想簡單分享一下我對大遊行的理解。那次遊行的主題是「愛爸媽,愛我家」,原本是為了響應聯合國國際家庭日,有九十多個宗教及社福團體支持。以我所知,主辦團體是誠心誠意希望今次活動是在目前離婚率飈升、家庭關係崩解、家人關係不和的社會氛圍下,鼓勵市民孝愛父母和關愛家人,而大會列出的十四句口號,都是正面談及家庭的價值和對父母家人應有的態度。
坦白講,個別宗教或社會團體對「同性戀」、「同性婚姻」以及「性傾向歧視立法」有異議,完全不出為奇;事實上在一個多元的社會,對不同議題有不同意見是絕對正常的。不過有一點我都想強調,就是教會在倡導家庭價值和家庭責任的同時,千萬不要誤以為倡導之目的是跟「同性運動」開戰,正如基督教的創造論不是為了和進化論罵戰。Johnson,我們必須對自己的婚姻和家庭有信心,並且以愛和忠貞去維繫,真正摧毀婚姻和家庭的是我們自己的軟弱和失職。所謂「物先腐然後蟲生」,我們首先是鞏固自己,建立自己,才可以面對任何誘惑和挑戰。而作為基督宗教的信徒,亦不要以維護家庭價值看為對抗同性運動的工具,兩者是截然不同。
究竟基督教是如何看待家庭呢?按照基督宗教的傳統,造物主創造人類,是造男造女,大公教會相信男女相愛相親結婚建立家庭,是社會的主流,亦都符合造物者的心意。只是在主流之外,社會亦有少數不同性傾向以至跨性別人士,他們未能夠好似我們一樣組織一男一女一夫一妻的家庭,我很希望我們能夠多嘗試明白他們的痛苦,體會他們的掙扎,了解他們的困惑。
Johnson,我們無錯是相信婚姻在人類歷史出現是為一男一女的,婚姻亦是為了繁衍後代,令人類一代一代的承傳下去。但我們亦要明白和尊重世上有少數不能和異性結合的人,但他們同樣嚮往和追求有家可歸,有家可屬的幸福。記得聖經記載耶穌有一次講及父母和兄弟姊妹的時候,曾經說過以下一句說話:「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看呀,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了。」耶穌看到在血緣家庭之外,人仍然需要家庭的愛和歸屬感。所以家庭的定義是很濶的,這是耶穌的觀點。
Johnson,或者我們在堅守原則、傳統和信念的同時,學習一下對跟自已不同性傾向的人士多一點想像力,對自己一直奉行的信念多一點信心。其實香港社會包括教會,都應該謙卑開放地去探索一下可以為不同需要和傾向的人,預備多些怎樣的選擇和可能性,期待在這個大前提下,彼此之間有多一些交流和對話。
你的看法如何?也許年青人會有比較新鮮的觀點,爸爸好樂意聆聽。
你的爸爸
2014年5月24日
(香港家書由香港電台發出,題為「吳思源──維護家庭價值不是對抗同性運動的工具」。吳思源先生為維護家庭基金董事會副主席)
湯漢聖誕賀詞 籲鞏固家庭價值
2013年12月20日
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發表聖誕賀詞,呼籲巿民鞏固家庭價值。他表示,放眼世界,環視香港,現今家庭正面對着各種問題,譬如離婚個案、單親家庭及家庭暴力的數字不斷上升,問題家庭和社會環境中的各種變異,也令青少年在年幼時失去體驗真愛及與人建立正確關係的機會,影響深遠,會導致濫藥、放縱、結交損友和迷失自我等問題。
他認為要正視問題,每人都需為鞏固家庭價值盡多一分力。
他又指,耶穌基督在一個家庭中誕生和成長,聖誕節正好提醒大家家庭的重要性。家庭的親切關係能幫助人們產生自信,對生命抱有希望。對個人而言,家庭是生命和愛的搖籃,是出生和成長的地方。
他說,我們在家裏開始學習關懷和愛護,與人建立關係。縱使人生常有起伏,但關係緊密的家庭就像一個安全的港灣,家庭亦是道德倫理價值和社會精神文化傳承的地方。希望大家共同建設一個更美好的家庭、更民主自由的社會。
參考: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1221/00176_016.html
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發表聖誕賀詞,呼籲巿民鞏固家庭價值。他表示,放眼世界,環視香港,現今家庭正面對着各種問題,譬如離婚個案、單親家庭及家庭暴力的數字不斷上升,問題家庭和社會環境中的各種變異,也令青少年在年幼時失去體驗真愛及與人建立正確關係的機會,影響深遠,會導致濫藥、放縱、結交損友和迷失自我等問題。
他認為要正視問題,每人都需為鞏固家庭價值盡多一分力。
他又指,耶穌基督在一個家庭中誕生和成長,聖誕節正好提醒大家家庭的重要性。家庭的親切關係能幫助人們產生自信,對生命抱有希望。對個人而言,家庭是生命和愛的搖籃,是出生和成長的地方。
他說,我們在家裏開始學習關懷和愛護,與人建立關係。縱使人生常有起伏,但關係緊密的家庭就像一個安全的港灣,家庭亦是道德倫理價值和社會精神文化傳承的地方。希望大家共同建設一個更美好的家庭、更民主自由的社會。
參考: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1221/00176_016.html
家庭政策以兒童利益出發
以下為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劉江華在瑞士日內瓦出席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就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據《兒童權利公約》提交的第三、四次合併報告舉行的審議會時的致辭全文:
我們的嬰兒死亡率在2010年降到每1,000個註冊出生嬰兒中有1.7個死亡的水平,是世界上嬰兒死亡率最低的地方之一。儘管如此,我們還正新蓋一所兒童專科卓越醫療中心,進一步提升我們兒童醫療服務水平。我們同時會繼續增加資源,加強為兒童提供公共醫療服務。
在教育方面,我們不斷地深化教育改革。我們已經把免費教育推廣到12年,並推出新的學制,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和提高學生終身的學習能力。我們並投放更多的資源向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提供更優質的支援,並協助少數族裔學生融入社區。
對於有經濟困難的家庭和它們的孩子們的社會援助方面,我們扶貧委員會已經完成制訂「貧窮線」的工作,有關的結果會在兩天之後在香港的扶貧高峰會公布。訂立「貧窮線」將有助於評估香港的貧窮問題,為扶貧委員會在制訂扶貧工作和加強基層兒童向上流動性政策的時候,可以提供有用的分析和數據。
有關建議成立獨立監察機構,落實兒童權利的問題,我們希望指出,香港傳承了濃厚的中華文化,我們確實認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團體單位,並為所有的成員,包括兒童的成長和福祉提供自然的環境。因此,我們的政策是維繫和鞏固家庭內的凝聚力、關愛和照顧,採取以家庭為本的方向為我們的兒童和有需要幫助的家庭提供適當的服務。
在2007年,我們成立了家庭議會,在社會上推廣家庭核心價值,從家庭角度評估為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士,包括兒童,所制訂的政府政策和計劃。從今年的4月份開始,每個政府機構在制訂不同政策的過程中,已經規定了一定要考慮家庭角度。
所以,每個政府機構在制訂和兒童有關的政策時,也會與家庭議會共同努力。我們同時已經加強了家庭議會和兒童權利論壇的協作。論壇在2005年成立,是要加強兒童、政府和非政府組織之間在兒童事務上的溝通。論壇作為一個平台,幫助我們評估不同政策對家庭所構成的影響時聆聽兒童的意見。
我們認為目前的安排運作良好,能夠確保有關的政府機構,在制訂對兒童有影響的決定時,會適當地考慮「兒童的最大利益」。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劉江華
2013年09月26日
我們的嬰兒死亡率在2010年降到每1,000個註冊出生嬰兒中有1.7個死亡的水平,是世界上嬰兒死亡率最低的地方之一。儘管如此,我們還正新蓋一所兒童專科卓越醫療中心,進一步提升我們兒童醫療服務水平。我們同時會繼續增加資源,加強為兒童提供公共醫療服務。
在教育方面,我們不斷地深化教育改革。我們已經把免費教育推廣到12年,並推出新的學制,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和提高學生終身的學習能力。我們並投放更多的資源向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提供更優質的支援,並協助少數族裔學生融入社區。
對於有經濟困難的家庭和它們的孩子們的社會援助方面,我們扶貧委員會已經完成制訂「貧窮線」的工作,有關的結果會在兩天之後在香港的扶貧高峰會公布。訂立「貧窮線」將有助於評估香港的貧窮問題,為扶貧委員會在制訂扶貧工作和加強基層兒童向上流動性政策的時候,可以提供有用的分析和數據。
有關建議成立獨立監察機構,落實兒童權利的問題,我們希望指出,香港傳承了濃厚的中華文化,我們確實認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團體單位,並為所有的成員,包括兒童的成長和福祉提供自然的環境。因此,我們的政策是維繫和鞏固家庭內的凝聚力、關愛和照顧,採取以家庭為本的方向為我們的兒童和有需要幫助的家庭提供適當的服務。
在2007年,我們成立了家庭議會,在社會上推廣家庭核心價值,從家庭角度評估為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士,包括兒童,所制訂的政府政策和計劃。從今年的4月份開始,每個政府機構在制訂不同政策的過程中,已經規定了一定要考慮家庭角度。
所以,每個政府機構在制訂和兒童有關的政策時,也會與家庭議會共同努力。我們同時已經加強了家庭議會和兒童權利論壇的協作。論壇在2005年成立,是要加強兒童、政府和非政府組織之間在兒童事務上的溝通。論壇作為一個平台,幫助我們評估不同政策對家庭所構成的影響時聆聽兒童的意見。
我們認為目前的安排運作良好,能夠確保有關的政府機構,在制訂對兒童有影響的決定時,會適當地考慮「兒童的最大利益」。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劉江華
2013年09月26日
家庭分歧問題可小可大 別讓家成傷心地
(2013年9月26日)
產後抑鬱、母子跳樓、家庭破碎……每當這樣的慘劇見諸媒體,都會引來陣陣唏噓。其實,不止這些極端案例,內心自卑、性格不好、人際關係差等都可能與家庭教育、父母關係有關。家,可以是溫馨的避風港,有時也可能成了傷心地。
每個家庭都有分歧
完全沒分歧的家庭是不存在的。每個家庭每天都會面對不同的問題,小到孩子犯錯、夫妻吵架,大到家人生病、長輩去世等。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係主任馬麗莊教授指出,平時沒能及時修補一些小裂痕,家庭就可能出大問題。
由于家庭是社會的一個功能單位,它與每個家庭成員的關係最為密切。家庭中每個成員的個性、價值觀、以及對社會的適應模式等,皆在家庭的熏陶下形成。家庭成員之間密切交往,互相產生正性的和負性的影響。但是,如果家庭功能不良,諸如家庭領導功能不良、家庭界限不清、外人插人、家庭關係扭曲、單親家庭、重組家庭、以及家庭交流模式不同等,都能使所有家庭成員的情感和行為受到影響甚至出現障礙。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一項始于2006年的調查顯示,與高學歷、高收入、完整家庭相比,低學歷、低收入、單親家庭的功能較差。馬麗莊進一步解釋,家庭功能包括滿足成員的感情需求,維持均衡、和諧的心理狀態,使成員體會到家庭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家庭功能健全體現在解決問題的能力、家人間的溝通、角色分工、家庭事務參與度等方面。馬麗莊同時表示,不完整的家庭,如單親家庭不一定不健康;表面和諧,沒有家庭暴力或糾紛的家庭並不一定健康。假如一個家庭夫妻相敬如賓且都是社會精英,但各自打拼,貌合神離,對孩子和雙方長輩不管不顧,失去凝聚力,同樣會產生大問題。
家庭傷人是潛移默化的
隨著家庭係統排列、家庭治療等心理治療學派進入中國,許多人開始明白,家庭問題處理不好,很可能引發連鎖效應,潛移默化地對孩子和其他成員的心理造成影響。
漠視妻子誘發心病
在整個華人社會中,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依然常見。男性通常承擔養家糊口的職責,女性負責家務。有了孩子,若父親仍為工作疲于奔命,不顧家庭,母親就要獨自面對所有家務。馬麗莊說,妻子得不到丈夫的關心,可能因心態失衡陷入焦慮,甚至天天吵架,對孩子動輒打罵,進入惡性循環。
教育失職影響孩子心靈
養育孩子需要父母雙方都盡力,尤其父愛不能少。若父親固守掙錢養家的角色,整日應酬、出差、陪客戶,不承擔教育、陪伴孩子的責任,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美國“全國青年縱向研究”發現,23%的缺乏父愛的男孩不合群。父親缺席還會使男孩性格柔弱、孤僻、自卑,性別認同受影響。
打罵孩子讓全家不滿
在華人社會,孩子往往是父母的成績表。假如孩子在學校常被老師責罰,家長往往會受老師的“訓示”,進而將怒氣發泄在孩子身上。父母一方在家管教、打罵孩子,很可能引起另一方甚至住在一起的長輩的反感,引發一係列連鎖效應。孩子可能因此厭學、逃課,影響性格發展;母親可能因心疼孩子而與丈夫大吵大鬧;父親可能因家中太吵不願回家。
家庭治療
家庭治療是以家庭為對象實施的團體心理治療模式,其目標是協助家庭消除異常、病態情況,以執行健康的家庭功能。家庭治療的特點:不著重于家庭成員個人的內在心理構造與狀態的分析,而將焦點放在家庭成員的互動與關係上;從家庭係統角度去解釋個人的行為與問題;個人的改變有賴于家庭整體的改變。
家庭治療由美國精神病學家麥爾首創。他認為一個人一生中每個階段的心理發展與其家庭影響有著密切的關係,並試行家庭治療,以糾正這些心理病態。上世紀60年代起,家庭治療在美國就成為一個獨立的領域,發展了自己的理論體係和實踐方法,使其成為不可被取代的心理治療類型之一。
家庭治療較多地用于青少年的行為問題,如學習問題、交友問題和神經症性的問題,進食障礙和心身疾病,青年夫妻的衝突等。
當家庭成員間有衝突,經過個體治療無效的,或是家庭對個體治療起了阻礙作用,可以尋求家庭治療。
設身處地為家人著想
我們每個有家的人都要想想,如何不讓家傷人傷己。
首先要明白,許多人的性格弱點、行為異常等都可能是家庭造成的。例如,幾乎每個人的幼年都會聽到“看鄰居小明,你為什麼不如他”之類的話語,這些記憶成了潛意識對自己的價值判斷——我們不夠好,父母不喜歡我們,從而導致自卑、嫉妒等不良情緒。但很少有人能意識到這一點,即便意識到了,內心會下意識地逃避。但逃避會強化記憶,使之重復傷害我們。與其不斷經受記憶傷害,不如勇敢面對傷痛。
其次,解決家庭問題不能簡單地將問題個人化,更要為家人著想,建立良性家庭互動,恢復家庭動態健康。“人們往往只看到事情的一面,就固執地堅持自己的想法。設身處地為其他人想一想,就能明白他人的處境”,馬麗莊說。
最後,如果家庭帶來的陰影難以消除,如年少時總被父母責罵,長大後也難以釋懷,馬麗莊建議盡早咨詢專家,不要讓問題越積越多。
專家支持:馬麗莊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社會工作學係主任,教授;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認證治療師、督導師。)
轉載: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3-09/26/c_125451164.htm
產後抑鬱、母子跳樓、家庭破碎……每當這樣的慘劇見諸媒體,都會引來陣陣唏噓。其實,不止這些極端案例,內心自卑、性格不好、人際關係差等都可能與家庭教育、父母關係有關。家,可以是溫馨的避風港,有時也可能成了傷心地。
每個家庭都有分歧
完全沒分歧的家庭是不存在的。每個家庭每天都會面對不同的問題,小到孩子犯錯、夫妻吵架,大到家人生病、長輩去世等。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係主任馬麗莊教授指出,平時沒能及時修補一些小裂痕,家庭就可能出大問題。
由于家庭是社會的一個功能單位,它與每個家庭成員的關係最為密切。家庭中每個成員的個性、價值觀、以及對社會的適應模式等,皆在家庭的熏陶下形成。家庭成員之間密切交往,互相產生正性的和負性的影響。但是,如果家庭功能不良,諸如家庭領導功能不良、家庭界限不清、外人插人、家庭關係扭曲、單親家庭、重組家庭、以及家庭交流模式不同等,都能使所有家庭成員的情感和行為受到影響甚至出現障礙。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一項始于2006年的調查顯示,與高學歷、高收入、完整家庭相比,低學歷、低收入、單親家庭的功能較差。馬麗莊進一步解釋,家庭功能包括滿足成員的感情需求,維持均衡、和諧的心理狀態,使成員體會到家庭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家庭功能健全體現在解決問題的能力、家人間的溝通、角色分工、家庭事務參與度等方面。馬麗莊同時表示,不完整的家庭,如單親家庭不一定不健康;表面和諧,沒有家庭暴力或糾紛的家庭並不一定健康。假如一個家庭夫妻相敬如賓且都是社會精英,但各自打拼,貌合神離,對孩子和雙方長輩不管不顧,失去凝聚力,同樣會產生大問題。
家庭傷人是潛移默化的
隨著家庭係統排列、家庭治療等心理治療學派進入中國,許多人開始明白,家庭問題處理不好,很可能引發連鎖效應,潛移默化地對孩子和其他成員的心理造成影響。
漠視妻子誘發心病
在整個華人社會中,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依然常見。男性通常承擔養家糊口的職責,女性負責家務。有了孩子,若父親仍為工作疲于奔命,不顧家庭,母親就要獨自面對所有家務。馬麗莊說,妻子得不到丈夫的關心,可能因心態失衡陷入焦慮,甚至天天吵架,對孩子動輒打罵,進入惡性循環。
教育失職影響孩子心靈
養育孩子需要父母雙方都盡力,尤其父愛不能少。若父親固守掙錢養家的角色,整日應酬、出差、陪客戶,不承擔教育、陪伴孩子的責任,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美國“全國青年縱向研究”發現,23%的缺乏父愛的男孩不合群。父親缺席還會使男孩性格柔弱、孤僻、自卑,性別認同受影響。
打罵孩子讓全家不滿
在華人社會,孩子往往是父母的成績表。假如孩子在學校常被老師責罰,家長往往會受老師的“訓示”,進而將怒氣發泄在孩子身上。父母一方在家管教、打罵孩子,很可能引起另一方甚至住在一起的長輩的反感,引發一係列連鎖效應。孩子可能因此厭學、逃課,影響性格發展;母親可能因心疼孩子而與丈夫大吵大鬧;父親可能因家中太吵不願回家。
家庭治療
家庭治療是以家庭為對象實施的團體心理治療模式,其目標是協助家庭消除異常、病態情況,以執行健康的家庭功能。家庭治療的特點:不著重于家庭成員個人的內在心理構造與狀態的分析,而將焦點放在家庭成員的互動與關係上;從家庭係統角度去解釋個人的行為與問題;個人的改變有賴于家庭整體的改變。
家庭治療由美國精神病學家麥爾首創。他認為一個人一生中每個階段的心理發展與其家庭影響有著密切的關係,並試行家庭治療,以糾正這些心理病態。上世紀60年代起,家庭治療在美國就成為一個獨立的領域,發展了自己的理論體係和實踐方法,使其成為不可被取代的心理治療類型之一。
家庭治療較多地用于青少年的行為問題,如學習問題、交友問題和神經症性的問題,進食障礙和心身疾病,青年夫妻的衝突等。
當家庭成員間有衝突,經過個體治療無效的,或是家庭對個體治療起了阻礙作用,可以尋求家庭治療。
設身處地為家人著想
我們每個有家的人都要想想,如何不讓家傷人傷己。
首先要明白,許多人的性格弱點、行為異常等都可能是家庭造成的。例如,幾乎每個人的幼年都會聽到“看鄰居小明,你為什麼不如他”之類的話語,這些記憶成了潛意識對自己的價值判斷——我們不夠好,父母不喜歡我們,從而導致自卑、嫉妒等不良情緒。但很少有人能意識到這一點,即便意識到了,內心會下意識地逃避。但逃避會強化記憶,使之重復傷害我們。與其不斷經受記憶傷害,不如勇敢面對傷痛。
其次,解決家庭問題不能簡單地將問題個人化,更要為家人著想,建立良性家庭互動,恢復家庭動態健康。“人們往往只看到事情的一面,就固執地堅持自己的想法。設身處地為其他人想一想,就能明白他人的處境”,馬麗莊說。
最後,如果家庭帶來的陰影難以消除,如年少時總被父母責罵,長大後也難以釋懷,馬麗莊建議盡早咨詢專家,不要讓問題越積越多。
專家支持:馬麗莊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社會工作學係主任,教授;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認證治療師、督導師。)
轉載: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3-09/26/c_125451164.htm
置業國際集團主席蔡涯棉先生
支持維護家庭價值 促使家庭和諧幸福

「我很高興出席基金的晚宴,得知基金的宗旨,目標和工作計劃。我對基金致力於推動和維護家庭價值,促使家庭和諧、幸福、快樂深表支持。今天香港的家庭受著中西文化價值觀的衝擊,經濟物質及功利價值觀的影響,中國人傳統的核心家庭價值和關係正受到嚴峻挑戰和逐步被削弱,從而引致很多家庭不和,家庭成員生活得不快樂,造成很多社會及家庭問題,也令港人的快樂幸福指數下降。
我深信絶大部份香港人都希望能有一個親愛、和諧、快樂和幸福的家庭。在這基礎上,維護家庭基金若能捍衛家庭核心價值,倡議一套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父母與祖父母等三代之間的正確家庭價值觀及準則,相信會得到社會及市民的認同及支持。」
置業國際集團主席 蔡涯棉先生 2013年3月15日
我深信絶大部份香港人都希望能有一個親愛、和諧、快樂和幸福的家庭。在這基礎上,維護家庭基金若能捍衛家庭核心價值,倡議一套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父母與祖父母等三代之間的正確家庭價值觀及準則,相信會得到社會及市民的認同及支持。」
置業國際集團主席 蔡涯棉先生 2013年3月15日
對英法兩國議會支持同性「婚姻」的意見
香港性文化學會主席 關啟文博士 7/2/2013
根據傳媒報導,近日英法兩國議會辯論同性「婚姻」法案,並得到議會中大部份議員支持。法國國民議會於本年2月2日,以249票贊成、97票反對,絕大比數一讀通過同性「婚姻」的法案第一條,將婚姻定義為「兩位不同性別的人或相同性別的人締結的合約」,全案將於2月12日投票。英國下議院也於2月5日,以400票贊成、175票反對,二讀通過同性「婚姻」法案。有關法案雖然未正式成為法律,但英法兩國認可同性「婚姻」,似是勢在必行。
香港性文化學會認為這兩件事正好給香港教會以下的提醒:
(一) 在這些國家中,維護家庭價值的聲音,都只在政府提出同性「婚姻」後,才大規模的提出反對。法國甚至有近百萬群眾上街反對,英國也有約五十萬人聯署反對同性「婚姻」,但有關抗爭似乎為時已晚。
(二) 英法兩國的教會在通過性傾向歧視法之後,誠然可以繼續表達反對同性「婚姻」意見。但性傾向歧視法肯定性傾向平等的理念,法律上確認同性戀與一男一女的情愛關係平等的觀點,政府按同一道理要求同性婚姻,也就勢如破竹。縱然,英法兩國的基督教會及天主教會提出反對,也很難力挽狂瀾。
(三) 當通過同性「婚姻」後,英法兩國的教會、民間團體、商業機構,以及市民,縱使有不認同同性「婚姻」,基本上都被迫承認同性「婚姻」的法律地位,不得拒絕。
(四) 雖然教會現時仍有空間不為同性戀人證婚,但此類豁免可為時多久,十分成疑。當有關豁免取消後,如教牧同工不認同同性「婚姻」,只為一男一女戀人證婚,而不為同性戀人證婚。教牧同工需要做好一切心理準備,向有關法律進行公民抗命,並可能需承受因違法而來的法律責任。
(五) 英、法兩國現時已有同性伴侶法,認為同性伴侶法可以阻擋同性戀運動提出同性「婚姻」的意見,這再一次證明是緣木求魚,一廂情願的想法,香港教會不得不察!
香港性文化學會認為這兩件事正好給香港教會以下的提醒:
(一) 在這些國家中,維護家庭價值的聲音,都只在政府提出同性「婚姻」後,才大規模的提出反對。法國甚至有近百萬群眾上街反對,英國也有約五十萬人聯署反對同性「婚姻」,但有關抗爭似乎為時已晚。
(二) 英法兩國的教會在通過性傾向歧視法之後,誠然可以繼續表達反對同性「婚姻」意見。但性傾向歧視法肯定性傾向平等的理念,法律上確認同性戀與一男一女的情愛關係平等的觀點,政府按同一道理要求同性婚姻,也就勢如破竹。縱然,英法兩國的基督教會及天主教會提出反對,也很難力挽狂瀾。
(三) 當通過同性「婚姻」後,英法兩國的教會、民間團體、商業機構,以及市民,縱使有不認同同性「婚姻」,基本上都被迫承認同性「婚姻」的法律地位,不得拒絕。
(四) 雖然教會現時仍有空間不為同性戀人證婚,但此類豁免可為時多久,十分成疑。當有關豁免取消後,如教牧同工不認同同性「婚姻」,只為一男一女戀人證婚,而不為同性戀人證婚。教牧同工需要做好一切心理準備,向有關法律進行公民抗命,並可能需承受因違法而來的法律責任。
(五) 英、法兩國現時已有同性伴侶法,認為同性伴侶法可以阻擋同性戀運動提出同性「婚姻」的意見,這再一次證明是緣木求魚,一廂情願的想法,香港教會不得不察!
家庭經濟學與同性婚姻
王于漸教授, 信報, 23/1/2013 (獲王于漸教授書面同意轉載)
最近在一次新年晚飯聚會中,跟朋友談起同性婚姻,大家就家庭相關的經濟學理論各抒己見,從經濟學角度探討同性婚姻的原委。朋友們建議我在本欄說說我的分析。聖誕期間,我除了與家人共度佳節之外,還參加過兩個婚禮、一個結婚紀念慶祝活動,並出席了潘老師——一位深受敬重的中學教師——的喪禮,她有七名子女、八名孫兒和兩名曾孫,可說兒孫滿堂。今時今日,一家團聚仍是逢年過節的一樁大事。即使在全球化的環境中,人們依然不惜遠涉重洋共聚天倫。
家庭角色的演變
舊社會中家庭活動佔日常生活的大部分,直至約半個世紀前,家庭依然在社會中佔極重要地位。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兼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Gary Becker所研發的家庭經濟學研究所得,家庭所以在現代人日常生活所佔位置逐漸減縮,主要基於以下三大因素:一、現代科技發明;二、市場經濟發展;三、政府功能日增。現代醫學愈見昌明,人類社會健康和衞生狀況大為改善,全球嬰孩與兒童的夭折率大大降低;家庭中毋須靠多生孩子,也能獲得所需子女數目,女性於是可以減少在生育和照顧孩子方面所花時間,因而有機會加入職場。工業革命初期,製造業的最佳職位都屬男性專利,不用打理家務而外出工作的女性多為家庭傭工,但後來也投身工業生產大軍。作為勞動市場的生力軍,女性更成為現代市場經濟的一大增長動力。隨着就業機會增加,女性的育兒意欲也產生變化,逐漸變為重質不重量。一般家庭在以下兩方面重新調整適應。一、市面上可供選購的各種資源和服務日多,足以節省母親在育兒上所花的時間。家用電器不斷推陳出新,尤其電視機日趨普及,大大地取代了婦女留在家中的需要。二、家庭對養兒育女的要求傾向重質不重量,讓女性婚後可在職場多花時間。市面上漸多特為幼兒而設的各種優質教學服務,亦足以取代家庭在這方面的傳統角色。在女性就業比例增加的同時,子女成長過程中所獲的人力資本投資也隨之增加。一般來說,新一代不但教育程度較高,也較為健康,而且具備較多謀生技能。人力資本得以加強,可更進一步帶動經濟增長。這樣的良性循環,是廣為人知的「人口紅利」(demographic dividend);不少發展中的經濟體都能善加利用其中過程,邁向經濟繁榮,香港即屬一例。
社會角色的消長
現代市場經濟的興起,造就了大城小鎮的蓬勃就業機會;而政府不斷推廣市區服務,高度密集的城市生活方式得以日趨普及。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諸如房屋、教育、醫療、社會福利、社會保障、公眾安全、衞生、運輸、消防、文化、娛樂等等,應有盡有,對家庭的影響遍及不同層面。以往由家庭提供的各類重要活動,如今都日漸由政府包辦,其中較為顯著的例子包括:足以取代家庭安老功能的公共社會保障計劃,這是不少現代經濟體制中的一大特點;政府為受供養子女提供教育及其他福利服務;政府為有受供養子女的單親家長提供支援服務等等,一時難以盡錄。以往,家庭不單是一般人尋求工作和慰藉的對象,也是幼有所托、貧病有所依、難有所助、老有所養,以至積累知識和增長智慧的歸宿。一向以來,家庭是社會上最重要的制度,但現今家庭的重要性已無復從前,而它在家庭成員心目中的地位,亦備受政府的挑戰。市場和科技的發展不但未有對家庭的地位直接構成威脅,反而有助於促進生活上重質不重量的趨勢,帶來重大經濟效益。因此,市場效應對一般家庭在生活上的取捨有何影響,我倒毫不在意,因為市場選擇從來都是自願性的。然而,政府運用權力制訂種種法規,卻會令國家的意志凌駕於家庭的選擇自由之上。
這些發展導致現今社會的家庭意識薄弱,那為何同性戀者卻尋求婚姻制度的認同?我探討的問題並非同性戀者是否應享有結婚的權利,而是可能帶來的後果。先旨聲明,下文討論的後果不一定反映同性婚姻支持者的願望和動機,畢竟根據後果來推斷動機並不恰當。不過,由於公共政策必須正視其後果,決策者實有必要對此有所認識。
家庭的社會價值
今時今日,過去以家庭為中心的各類活動,還有哪些是市場產品和政府服務所無法取代的呢?我想大概已不易找到。大部分在家中進行的活動,現在都可以在市面上買到,政府也有提供。當然有人也許會認為愛只能存在於家庭,但又是否必然如此?答案也許「是」,但似欠說服力;愛不限於一種,既有愛國的情操、愛大自然的情懷、對寵物的愛心,也有浪漫的愛情。總之,情感的醞釀並非只限於家中。雖然家庭可說是培育上述各種情感的理想場所,但問題在於是否必需。根據家庭經濟學理論,家庭制度似乎只在養育「親生子女」方面是必要的。
首先,子女成長不但過程漫長,過程中也必需無微不至的照顧。由於父母在他們身上所作的人力資本投資遠超以往,現代社會的子女在成長中邁向自立之路,自然就更費時;因此,家庭仍是培育「優質」子女的最佳制度,來自破碎家庭的兒童「質素」也往往比較參差。「質素」一詞,在這裏只用作泛指認知、行為、健康等方面的特質而言。
其次,領養兒童的市場所以至今仍極不成熟,實在有其原因。兒童的「質素」固然不易察覺,年幼時就更難以得知;受領養兒童父母的身份已往往無從稽考,兒童本身的內在「質素」太不明朗,難以取代「親生子女」。預測幼童內在「質素」的最佳指標,往往是其父母的「質素」,因為後者遠較前者容易觀測。毋庸置疑,養父母可在受領養兒童身上多作投資,從而改善其「質素」。因此,獲領養的兒童往往較為年幼,但兒童的「質素」始終難以確定。這也是「親生子女」優越觀念揮之不去的部分原因,而大部分父母也只會由於不育,才會選擇領養。出於愛心而領養兒童的父母,也許不會那麼介意領養兒童的內在「質素」。不過,他們這樣做也就並非為取代「親生子女」,而也許是透過改變受領養子女的命運,從而獲得更大滿足感。子女成長過程漫長,而受領養兒童的內在「質素」又成疑問,家庭自然成為養育「優質」子女的首選,也可算是不二之選。古往今來,不論中外社會,簽訂一紙婚書,無非為保婚姻永固,夫妻信守承諾,而保障子女的實際考慮,也至為明顯。一紙婚書的保障範圍,除了父母子女的權益以外,還包括社區以至社會的整體利益在內。由家庭制度生育「親生子女」,從而培養出世代相繼的「優質」個體,社會就能確保宗族在瞬息萬變的世界繼續生生不息,不斷進步。
在奉行一夫多妻制的伊斯蘭社會,《可蘭經》也精心部署,在經文中硬性規定在男性家長死後如何分配其財產,以確保其所有妻子及子女得到相應份額,實行以神權履行婚約,令所有家庭成員的權益受到保障。同性婚姻自然不可能有「親生子女」,因此,組織家庭及訂立婚約的這一關鍵要素,也就付之闕如。歷經數千年演變過程的家庭(以及婚姻)制度,正是以此一需要為基礎,以人類社會所知最佳策略成就傳宗接代的功能。家庭法和婚姻法也都是基於這一基本要求所制訂而成。政府的介入,以及種種法制和政策,也往往是為了鞏固家庭此一核心功能(雖然或會帶來不同後果)。
政府的介入無疑使家庭制度不再只是關乎家庭成員的自主體制,凡政府法規及資源所涉開支,均由社會整體承擔,政府所以能夠制訂有關法規和運用有關資源,全因社會大眾承認家庭通過「親生子女」傳宗接代這一基本功能,同性婚姻則已超出世界各地社會數千年來所建立起來的共識範圍;用以支援家庭制度的各類現有法規、政策、以及資源轉移,未必可以同時適用於同性婚姻,至少也須先行詳加檢視並重新審查。
婚姻的性別考慮
舉例來說,現行法規中已包含有關於夫婦分居、贍養費、撫養子女費用等方面的安排。現行社會政策,則既有利於夫婦(尤其有受供養子女者)申請公共房屋,亦對坐享雙重福利的夫婦施以懲罰。家庭肩負生育「親生子女」的重任,而這些法規和政策,全都符合社會大眾對維持穩定而持久家庭關係所抱的期望。缺乏此一重任,有關法規及政策就難免受到濫用。既然政府的種種制度,世世代代都以家庭及婚姻為基礎,而相關動機又已根深蒂固,那麼若未對家庭及婚姻基礎詳加考慮,自然不應貿然應用於同性婚姻。配偶各司其職,以生育「親生子女」為出發點,不容輕率否定。在「親生子女」的議題上,同性婚姻與異性婚姻實有天淵之別。
人生有兩大特點,就是壽命終有盡時,以及繁衍後代有賴兩性婚姻。生育「親生子女」,也許是人類藉自身基因繁殖,而間接延續生命的一種社會生物學表現(見Richard Dawkins所著《自私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書)。若從世俗角度着眼,人類創立的家庭制度,正是延續生命並保障世世代代子孫福祉的最有效方法;至於婚姻,則是最有利於確保家庭繼續存在而生生不息的合約安排。
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及黄乾亨黄英豪政治經濟學教授
要重溫王于漸教授文章中英文版,可登入信報網站:www.hkej.com或以下網址:http://www.wangyujian.com/
參考文獻:
Gary S Becker, A Treatise on the Famil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Richard Dawkins, The Selfish Ge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最近在一次新年晚飯聚會中,跟朋友談起同性婚姻,大家就家庭相關的經濟學理論各抒己見,從經濟學角度探討同性婚姻的原委。朋友們建議我在本欄說說我的分析。聖誕期間,我除了與家人共度佳節之外,還參加過兩個婚禮、一個結婚紀念慶祝活動,並出席了潘老師——一位深受敬重的中學教師——的喪禮,她有七名子女、八名孫兒和兩名曾孫,可說兒孫滿堂。今時今日,一家團聚仍是逢年過節的一樁大事。即使在全球化的環境中,人們依然不惜遠涉重洋共聚天倫。
家庭角色的演變
舊社會中家庭活動佔日常生活的大部分,直至約半個世紀前,家庭依然在社會中佔極重要地位。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兼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Gary Becker所研發的家庭經濟學研究所得,家庭所以在現代人日常生活所佔位置逐漸減縮,主要基於以下三大因素:一、現代科技發明;二、市場經濟發展;三、政府功能日增。現代醫學愈見昌明,人類社會健康和衞生狀況大為改善,全球嬰孩與兒童的夭折率大大降低;家庭中毋須靠多生孩子,也能獲得所需子女數目,女性於是可以減少在生育和照顧孩子方面所花時間,因而有機會加入職場。工業革命初期,製造業的最佳職位都屬男性專利,不用打理家務而外出工作的女性多為家庭傭工,但後來也投身工業生產大軍。作為勞動市場的生力軍,女性更成為現代市場經濟的一大增長動力。隨着就業機會增加,女性的育兒意欲也產生變化,逐漸變為重質不重量。一般家庭在以下兩方面重新調整適應。一、市面上可供選購的各種資源和服務日多,足以節省母親在育兒上所花的時間。家用電器不斷推陳出新,尤其電視機日趨普及,大大地取代了婦女留在家中的需要。二、家庭對養兒育女的要求傾向重質不重量,讓女性婚後可在職場多花時間。市面上漸多特為幼兒而設的各種優質教學服務,亦足以取代家庭在這方面的傳統角色。在女性就業比例增加的同時,子女成長過程中所獲的人力資本投資也隨之增加。一般來說,新一代不但教育程度較高,也較為健康,而且具備較多謀生技能。人力資本得以加強,可更進一步帶動經濟增長。這樣的良性循環,是廣為人知的「人口紅利」(demographic dividend);不少發展中的經濟體都能善加利用其中過程,邁向經濟繁榮,香港即屬一例。
社會角色的消長
現代市場經濟的興起,造就了大城小鎮的蓬勃就業機會;而政府不斷推廣市區服務,高度密集的城市生活方式得以日趨普及。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諸如房屋、教育、醫療、社會福利、社會保障、公眾安全、衞生、運輸、消防、文化、娛樂等等,應有盡有,對家庭的影響遍及不同層面。以往由家庭提供的各類重要活動,如今都日漸由政府包辦,其中較為顯著的例子包括:足以取代家庭安老功能的公共社會保障計劃,這是不少現代經濟體制中的一大特點;政府為受供養子女提供教育及其他福利服務;政府為有受供養子女的單親家長提供支援服務等等,一時難以盡錄。以往,家庭不單是一般人尋求工作和慰藉的對象,也是幼有所托、貧病有所依、難有所助、老有所養,以至積累知識和增長智慧的歸宿。一向以來,家庭是社會上最重要的制度,但現今家庭的重要性已無復從前,而它在家庭成員心目中的地位,亦備受政府的挑戰。市場和科技的發展不但未有對家庭的地位直接構成威脅,反而有助於促進生活上重質不重量的趨勢,帶來重大經濟效益。因此,市場效應對一般家庭在生活上的取捨有何影響,我倒毫不在意,因為市場選擇從來都是自願性的。然而,政府運用權力制訂種種法規,卻會令國家的意志凌駕於家庭的選擇自由之上。
這些發展導致現今社會的家庭意識薄弱,那為何同性戀者卻尋求婚姻制度的認同?我探討的問題並非同性戀者是否應享有結婚的權利,而是可能帶來的後果。先旨聲明,下文討論的後果不一定反映同性婚姻支持者的願望和動機,畢竟根據後果來推斷動機並不恰當。不過,由於公共政策必須正視其後果,決策者實有必要對此有所認識。
家庭的社會價值
今時今日,過去以家庭為中心的各類活動,還有哪些是市場產品和政府服務所無法取代的呢?我想大概已不易找到。大部分在家中進行的活動,現在都可以在市面上買到,政府也有提供。當然有人也許會認為愛只能存在於家庭,但又是否必然如此?答案也許「是」,但似欠說服力;愛不限於一種,既有愛國的情操、愛大自然的情懷、對寵物的愛心,也有浪漫的愛情。總之,情感的醞釀並非只限於家中。雖然家庭可說是培育上述各種情感的理想場所,但問題在於是否必需。根據家庭經濟學理論,家庭制度似乎只在養育「親生子女」方面是必要的。
首先,子女成長不但過程漫長,過程中也必需無微不至的照顧。由於父母在他們身上所作的人力資本投資遠超以往,現代社會的子女在成長中邁向自立之路,自然就更費時;因此,家庭仍是培育「優質」子女的最佳制度,來自破碎家庭的兒童「質素」也往往比較參差。「質素」一詞,在這裏只用作泛指認知、行為、健康等方面的特質而言。
其次,領養兒童的市場所以至今仍極不成熟,實在有其原因。兒童的「質素」固然不易察覺,年幼時就更難以得知;受領養兒童父母的身份已往往無從稽考,兒童本身的內在「質素」太不明朗,難以取代「親生子女」。預測幼童內在「質素」的最佳指標,往往是其父母的「質素」,因為後者遠較前者容易觀測。毋庸置疑,養父母可在受領養兒童身上多作投資,從而改善其「質素」。因此,獲領養的兒童往往較為年幼,但兒童的「質素」始終難以確定。這也是「親生子女」優越觀念揮之不去的部分原因,而大部分父母也只會由於不育,才會選擇領養。出於愛心而領養兒童的父母,也許不會那麼介意領養兒童的內在「質素」。不過,他們這樣做也就並非為取代「親生子女」,而也許是透過改變受領養子女的命運,從而獲得更大滿足感。子女成長過程漫長,而受領養兒童的內在「質素」又成疑問,家庭自然成為養育「優質」子女的首選,也可算是不二之選。古往今來,不論中外社會,簽訂一紙婚書,無非為保婚姻永固,夫妻信守承諾,而保障子女的實際考慮,也至為明顯。一紙婚書的保障範圍,除了父母子女的權益以外,還包括社區以至社會的整體利益在內。由家庭制度生育「親生子女」,從而培養出世代相繼的「優質」個體,社會就能確保宗族在瞬息萬變的世界繼續生生不息,不斷進步。
在奉行一夫多妻制的伊斯蘭社會,《可蘭經》也精心部署,在經文中硬性規定在男性家長死後如何分配其財產,以確保其所有妻子及子女得到相應份額,實行以神權履行婚約,令所有家庭成員的權益受到保障。同性婚姻自然不可能有「親生子女」,因此,組織家庭及訂立婚約的這一關鍵要素,也就付之闕如。歷經數千年演變過程的家庭(以及婚姻)制度,正是以此一需要為基礎,以人類社會所知最佳策略成就傳宗接代的功能。家庭法和婚姻法也都是基於這一基本要求所制訂而成。政府的介入,以及種種法制和政策,也往往是為了鞏固家庭此一核心功能(雖然或會帶來不同後果)。
政府的介入無疑使家庭制度不再只是關乎家庭成員的自主體制,凡政府法規及資源所涉開支,均由社會整體承擔,政府所以能夠制訂有關法規和運用有關資源,全因社會大眾承認家庭通過「親生子女」傳宗接代這一基本功能,同性婚姻則已超出世界各地社會數千年來所建立起來的共識範圍;用以支援家庭制度的各類現有法規、政策、以及資源轉移,未必可以同時適用於同性婚姻,至少也須先行詳加檢視並重新審查。
婚姻的性別考慮
舉例來說,現行法規中已包含有關於夫婦分居、贍養費、撫養子女費用等方面的安排。現行社會政策,則既有利於夫婦(尤其有受供養子女者)申請公共房屋,亦對坐享雙重福利的夫婦施以懲罰。家庭肩負生育「親生子女」的重任,而這些法規和政策,全都符合社會大眾對維持穩定而持久家庭關係所抱的期望。缺乏此一重任,有關法規及政策就難免受到濫用。既然政府的種種制度,世世代代都以家庭及婚姻為基礎,而相關動機又已根深蒂固,那麼若未對家庭及婚姻基礎詳加考慮,自然不應貿然應用於同性婚姻。配偶各司其職,以生育「親生子女」為出發點,不容輕率否定。在「親生子女」的議題上,同性婚姻與異性婚姻實有天淵之別。
人生有兩大特點,就是壽命終有盡時,以及繁衍後代有賴兩性婚姻。生育「親生子女」,也許是人類藉自身基因繁殖,而間接延續生命的一種社會生物學表現(見Richard Dawkins所著《自私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書)。若從世俗角度着眼,人類創立的家庭制度,正是延續生命並保障世世代代子孫福祉的最有效方法;至於婚姻,則是最有利於確保家庭繼續存在而生生不息的合約安排。
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及黄乾亨黄英豪政治經濟學教授
要重溫王于漸教授文章中英文版,可登入信報網站:www.hkej.com或以下網址:http://www.wangyujian.com/
參考文獻:
Gary S Becker, A Treatise on the Famil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Richard Dawkins, The Selfish Ge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當會友離婚或分手
(來源: http://www.krt.com.hk/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9279)
今日的香港社會,約每2對男女結婚,便有1對以離婚收場。教會怎樣面對會友的離婚和未婚會友的分手?
教會也受離婚率急升影響
據政府統計處資料,香港離婚數字由1981年的2,062宗,上升至2010年的18,167宗,20年間的升幅接近9倍。維護家庭基金董事、播道會港福堂周弦毅牧師指,即使離婚是教會不願看見的現實,但實際上離婚問題已在教會出現,教會需要面對。他在教會提供婚姻輔導時,留意到曾離婚的準婚信徒的比率愈來愈高。
周牧師說,按照聖經標準,教會只會在以下三個情況才同意會友離婚,包括婚外情、配偶離世,以及未信的一方提出離婚,其他原因是一概不予認同。不過,現實中有些個案有家庭暴力問題,雖然聖經未提及這是可接納的離婚原因,但忽略受虐者人身安全亦有商榷之處,所以會作個別考慮。
教會內,有夫婦因性格不合、婚姻關係不愉快、不能溝通等原因而想到離婚,但因為知道這些離婚原因不合乎聖經,所以很少以這些原因提出離婚。令周牧師感到遺憾的是,信徒若遇上婚姻問題,會拖延到最後一刻才告知牧者,或由旁人發現到問題才處理,令婚姻危機未能盡早得到疏解。周牧師說,教會的離婚個案中,大部分與婚外情有關。無論是甚麼離婚原因,他深信牧者必須幫助夫婦挽救婚姻到最後一刻。
如何處理會友離婚?
一對夫婦若決定離婚,乃是生命的一大衝擊,之後又要面對一連串問題,包括經濟問題、重新適應單身身分、贍養費及撫養權的法律訴訟等,不能單靠一個牧者應付,需要整個教會群體共同面對,而離婚者、牧者、教會群體各自的角色均需小心處理。
一旦會友提出離婚,周牧師認為,首要處理的是當事人的情緒反應,如果未能幫助他們紓解負面情緒,就難以引導他們進一步解決問題,更無法扶助離婚者的生命。以婚外情個案為例子,離婚後願意留在教會的信徒需時間重新適應,而旁人簡單的問候關懷,可能已給他們構成壓力,所以,教會需因應當事人的處境,建議他們轉到合適的團契牧區,減輕他們面對教會群體的壓力。
離婚者的內心世界複雜,有時想要安靜空間,不願多談;有時會頓感孤單,需他人關心問候,信徒表達關心時,須拿捏時機,以免好心做壞事。周牧師說,有時可能不需對離婚者問長問短,簡單的一份接納已足夠。
周牧師認為,離婚者需向所屬團契,及教會內關係緊密的群體清晰交代離婚原因,以免他人亂猜,或在背後有更多討論,這對當事人帶來負面影響。而為了保護離婚者的緣故,牽涉當事人但又跟婚姻的真理教導無關的事,則毋須向教會群體交代。
教會需要向不忠的一方,以及在違反聖經原則下離婚的人採取紀律行動,以免教會群體誤以為教會輕看婚姻價值,但過程中要小心平衡「懲」與「教」,避免令當事人感到被無辜指責而離開教會。教會群體的反應亦要小心處理,信徒容易在不了解整件事情下歸邊了。
周牧師說,教會在鞏固婚姻關係上有重要角色,他鼓勵採取「預防勝於治療」的態度。婚前輔導可幫助準夫婦及早面對、處理關係的問題,婚後輔導也很重要,教牧可考慮每半年跟新婚夫婦面談一次,了解婚後關係發展。
今日的香港社會,約每2對男女結婚,便有1對以離婚收場。教會怎樣面對會友的離婚和未婚會友的分手?
教會也受離婚率急升影響
據政府統計處資料,香港離婚數字由1981年的2,062宗,上升至2010年的18,167宗,20年間的升幅接近9倍。維護家庭基金董事、播道會港福堂周弦毅牧師指,即使離婚是教會不願看見的現實,但實際上離婚問題已在教會出現,教會需要面對。他在教會提供婚姻輔導時,留意到曾離婚的準婚信徒的比率愈來愈高。
周牧師說,按照聖經標準,教會只會在以下三個情況才同意會友離婚,包括婚外情、配偶離世,以及未信的一方提出離婚,其他原因是一概不予認同。不過,現實中有些個案有家庭暴力問題,雖然聖經未提及這是可接納的離婚原因,但忽略受虐者人身安全亦有商榷之處,所以會作個別考慮。
教會內,有夫婦因性格不合、婚姻關係不愉快、不能溝通等原因而想到離婚,但因為知道這些離婚原因不合乎聖經,所以很少以這些原因提出離婚。令周牧師感到遺憾的是,信徒若遇上婚姻問題,會拖延到最後一刻才告知牧者,或由旁人發現到問題才處理,令婚姻危機未能盡早得到疏解。周牧師說,教會的離婚個案中,大部分與婚外情有關。無論是甚麼離婚原因,他深信牧者必須幫助夫婦挽救婚姻到最後一刻。
如何處理會友離婚?
一對夫婦若決定離婚,乃是生命的一大衝擊,之後又要面對一連串問題,包括經濟問題、重新適應單身身分、贍養費及撫養權的法律訴訟等,不能單靠一個牧者應付,需要整個教會群體共同面對,而離婚者、牧者、教會群體各自的角色均需小心處理。
一旦會友提出離婚,周牧師認為,首要處理的是當事人的情緒反應,如果未能幫助他們紓解負面情緒,就難以引導他們進一步解決問題,更無法扶助離婚者的生命。以婚外情個案為例子,離婚後願意留在教會的信徒需時間重新適應,而旁人簡單的問候關懷,可能已給他們構成壓力,所以,教會需因應當事人的處境,建議他們轉到合適的團契牧區,減輕他們面對教會群體的壓力。
離婚者的內心世界複雜,有時想要安靜空間,不願多談;有時會頓感孤單,需他人關心問候,信徒表達關心時,須拿捏時機,以免好心做壞事。周牧師說,有時可能不需對離婚者問長問短,簡單的一份接納已足夠。
周牧師認為,離婚者需向所屬團契,及教會內關係緊密的群體清晰交代離婚原因,以免他人亂猜,或在背後有更多討論,這對當事人帶來負面影響。而為了保護離婚者的緣故,牽涉當事人但又跟婚姻的真理教導無關的事,則毋須向教會群體交代。
教會需要向不忠的一方,以及在違反聖經原則下離婚的人採取紀律行動,以免教會群體誤以為教會輕看婚姻價值,但過程中要小心平衡「懲」與「教」,避免令當事人感到被無辜指責而離開教會。教會群體的反應亦要小心處理,信徒容易在不了解整件事情下歸邊了。
周牧師說,教會在鞏固婚姻關係上有重要角色,他鼓勵採取「預防勝於治療」的態度。婚前輔導可幫助準夫婦及早面對、處理關係的問題,婚後輔導也很重要,教牧可考慮每半年跟新婚夫婦面談一次,了解婚後關係發展。
重建健康的婚姻價值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胡志偉
根據內地學者的研究發現,一九八○年國家離婚率約為4.75%,到一九九七年離婚率13%;而二○○三年離婚率約為21%。二○○四年,全國共有一百六十多萬對夫妻離婚,離婚水準已超過鄰國日本和韓國,與新加坡同屬亞洲離婚率較高的國家。全國各地,北京離婚率佔首位,北京有四百卅九萬八千戶家庭,二○○二年離婚總數為38,756對,而二○○四年離婚約有42,000對,離婚個案正逐年上升。二○○六年一月至八月,上海辦理離婚手續夫婦有24,152對,較二○○五年增長19.6%。
有報道指出一九八○後出生的獨生子女,成為內地離婚率最高族群;由於成長階段中此族群受過度重視,自我中心較強,只想接受別人的愛,卻不肯主動付出愛;造成了婚後生活與期望不符。當婚姻生活中有小爭執或衝突,不能包容與復和,不幸地以離婚作為解決途徑。
另一影響健康婚姻的因素,就是「不負責任」的性觀念,帶來的惡果。據《二○○六年中國城市居民時尚指數報告》顯示,多個城市反映不少人對一夜情、婚外情、多性伴侶等認同,甚至樂於一試。倘若社會內更多人士選取「性愛」卻不要「家庭」,接受同居或「丁克家庭」(結婚後不生小孩),長遠而言,不利於構建和階社會。
正因為堅實的婚姻,朝向建立健康的家庭,為下一代提供安全而可信任的成長空間,對建構穩定的社會起著重要作用。從消極角度而言,健康家庭能減少「社會成本」(如離婚而導致單親、或要領受綜援、或法律訴訟、爭取子女撫養權等),卻是寶貴無形的「社會資本」。從整體政府的運作,不少資源運用卻傾斜於「賞惡罰善」,就是那些健康的婚姻或家庭,得不著社會的認可與獎勵;反而那些出現問題的婚姻或家庭,得著更多關注與資源。
我們要同情與尊重那些婚姻失敗或離婚人士;但從社會整體發展而言,我們必須重申一男一女、一夫一妻結合的婚姻是健康的形態,而有子女的家庭是社會所期盼的。「丁克家庭」或同居式關係,在社會內仍會存在;然而政府部門、非政府機構與宗教團體等,可達致對婚姻與家庭的共識,重塑正確健康的價值。正因為婚姻與家庭價值的失落,國人根本無從判斷好壞,每個人只從利益角度看待婚姻與家庭,形成了「功能式關係」,一旦失掉了功效,關係就告瓦解。
婚姻與家庭,卻不只是夫妻倆的「私事」,還有其「公眾性」,影響著整體社會的穩定發展。當越多兒童在問題或家暴陰影底下成長,其實,整個社會要為此而付出昂貴的社會成本。婚姻與家庭價值重建,是我們要關注及討論的重要課題 !
(此稿寫於二○○六年十二月,刊登於《文匯報》專欄內)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胡志偉
根據內地學者的研究發現,一九八○年國家離婚率約為4.75%,到一九九七年離婚率13%;而二○○三年離婚率約為21%。二○○四年,全國共有一百六十多萬對夫妻離婚,離婚水準已超過鄰國日本和韓國,與新加坡同屬亞洲離婚率較高的國家。全國各地,北京離婚率佔首位,北京有四百卅九萬八千戶家庭,二○○二年離婚總數為38,756對,而二○○四年離婚約有42,000對,離婚個案正逐年上升。二○○六年一月至八月,上海辦理離婚手續夫婦有24,152對,較二○○五年增長19.6%。
有報道指出一九八○後出生的獨生子女,成為內地離婚率最高族群;由於成長階段中此族群受過度重視,自我中心較強,只想接受別人的愛,卻不肯主動付出愛;造成了婚後生活與期望不符。當婚姻生活中有小爭執或衝突,不能包容與復和,不幸地以離婚作為解決途徑。
另一影響健康婚姻的因素,就是「不負責任」的性觀念,帶來的惡果。據《二○○六年中國城市居民時尚指數報告》顯示,多個城市反映不少人對一夜情、婚外情、多性伴侶等認同,甚至樂於一試。倘若社會內更多人士選取「性愛」卻不要「家庭」,接受同居或「丁克家庭」(結婚後不生小孩),長遠而言,不利於構建和階社會。
正因為堅實的婚姻,朝向建立健康的家庭,為下一代提供安全而可信任的成長空間,對建構穩定的社會起著重要作用。從消極角度而言,健康家庭能減少「社會成本」(如離婚而導致單親、或要領受綜援、或法律訴訟、爭取子女撫養權等),卻是寶貴無形的「社會資本」。從整體政府的運作,不少資源運用卻傾斜於「賞惡罰善」,就是那些健康的婚姻或家庭,得不著社會的認可與獎勵;反而那些出現問題的婚姻或家庭,得著更多關注與資源。
我們要同情與尊重那些婚姻失敗或離婚人士;但從社會整體發展而言,我們必須重申一男一女、一夫一妻結合的婚姻是健康的形態,而有子女的家庭是社會所期盼的。「丁克家庭」或同居式關係,在社會內仍會存在;然而政府部門、非政府機構與宗教團體等,可達致對婚姻與家庭的共識,重塑正確健康的價值。正因為婚姻與家庭價值的失落,國人根本無從判斷好壞,每個人只從利益角度看待婚姻與家庭,形成了「功能式關係」,一旦失掉了功效,關係就告瓦解。
婚姻與家庭,卻不只是夫妻倆的「私事」,還有其「公眾性」,影響著整體社會的穩定發展。當越多兒童在問題或家暴陰影底下成長,其實,整個社會要為此而付出昂貴的社會成本。婚姻與家庭價值重建,是我們要關注及討論的重要課題 !
(此稿寫於二○○六年十二月,刊登於《文匯報》專欄內)
婚姻與家庭

羅杰才牧師 (香港醫院院牧事工聯會總幹事)
在七彩繽紛、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光下,你是否只全神貫注地使用 i-phone/i-pad在網上交流呢?又或者會否只忙於急步前往要去的目的,忽略周邊大街小巷發生的事情呢?事實上,香港的生活節奏一向是急促,要停下來,又談何容易!
與你分享一個很特別的顏色--離婚的顏色
親職與家庭

關啟文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宗及哲學系副教授)
新生命的來臨對很多家庭來說,都是一件十分雀躍、興奮的事情,縱使面對其他的壓力,當嬰孩用小小的眼睛凝望著你,用幼嫩的小手握住你的時候,很多人都會頓時忘卻煩憂,從心裡發出微笑。但為什麼在生活上,會聽聞一個又一個倫理慘劇。
與你分享他的感受:向天職說得 -- 三個月大女嬰餓死的悲劇
生死與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