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場刊 (手機文字版)
守護Alpha世代子女精神健康,由父母角色和融洽家庭關係入手 ?
第十屆家庭學術研究 暨 論壇2025 ~
及 發布「父母親職教養、家庭融洽與子女助人傾向」研究結果
及 發布「父母親職教養、家庭融洽與子女助人傾向」研究結果
日期: 2025年6月23日(一) 10:00 - 12:30 (9:30 開始接待)
地點: 香港樹仁大學 研究院綜合大樓 賽馬會多媒體製作中心
對象: 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家庭工作者、學者、牧者、親職教育專家
地點: 香港樹仁大學 研究院綜合大樓 賽馬會多媒體製作中心
對象: 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家庭工作者、學者、牧者、親職教育專家
注意事項:
1. 場地禁止飲食。論壇期間小休時間,大會於場外接待處有輕量飲品提供。
2. 未經大會書面同意,參加論壇人士不可進行影音、攝錄等活動。亦敬請關掉電話的響鬧裝置。
3. 參加者如需要出席證明,可在6月24日至31日到 [email protected] 向維護家庭基金留下個人資料 (姓名及機構),以便稍後我們用電郵寄出「電子出席證明」給你。
4. 大會將不會安排分發回應講員的演講簡報資料/投影片等電腦檔案。
5. 現場將有記者採訪活動,敬請留意。
6. 大會在論壇完畢後,安排免費穿梭巴士接載嘉賓到天后港鐵站,請留意台上的大會報告。
聯絡:
第十屆家庭學術研究暨論壇2025 籌委會聯絡處 - 維護家庭基金
Whatsapp: 5320 3733
電郵: [email protected]
1. 場地禁止飲食。論壇期間小休時間,大會於場外接待處有輕量飲品提供。
2. 未經大會書面同意,參加論壇人士不可進行影音、攝錄等活動。亦敬請關掉電話的響鬧裝置。
3. 參加者如需要出席證明,可在6月24日至31日到 [email protected] 向維護家庭基金留下個人資料 (姓名及機構),以便稍後我們用電郵寄出「電子出席證明」給你。
4. 大會將不會安排分發回應講員的演講簡報資料/投影片等電腦檔案。
5. 現場將有記者採訪活動,敬請留意。
6. 大會在論壇完畢後,安排免費穿梭巴士接載嘉賓到天后港鐵站,請留意台上的大會報告。
聯絡:
第十屆家庭學術研究暨論壇2025 籌委會聯絡處 - 維護家庭基金
Whatsapp: 5320 3733
電郵: [email protected]
程序
論壇主席:
溫南聲先生 - 維護家庭基金總幹事
1. 發布「父母親職教養、家庭融洽與子女助人傾向」研究結果
李樹甘博士 - 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2. 合辦機構 回應研究結果
竺永洪先生 -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助理總幹事
鍾凌慧女士 - 香港明愛家庭服務總主任
3. 嘉賓爸爸 - 陳錦鴻先生 訪問環節
4. 細說家庭故事 (主持: 溫南聲)
前線社工在支援受助家庭營造融洽家庭環境的實戰故事:
5 論壇: 與一眾出席嘉賓互動、交流
6 總結
-----
2024/25 論壇 籌備委員會成員 (排名不分先後) :
溫南聲先生(召集人)、李樹甘博士、余紀讓先生、竺永洪先生、徐永業先生
獨立研究團隊:
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合辦機構: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自2015年至今)
香港明愛家庭服務 (自2018年至今)
全力策動:
維護家庭基金
學術研究 - 協辦機構:
和富社會企業
香港家庭福利會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
公教婚姻輔導會
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
全力支持教育界同工出席論壇:
香港教育城
溫南聲先生 - 維護家庭基金總幹事
1. 發布「父母親職教養、家庭融洽與子女助人傾向」研究結果
李樹甘博士 - 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2. 合辦機構 回應研究結果
竺永洪先生 -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助理總幹事
鍾凌慧女士 - 香港明愛家庭服務總主任
3. 嘉賓爸爸 - 陳錦鴻先生 訪問環節
4. 細說家庭故事 (主持: 溫南聲)
前線社工在支援受助家庭營造融洽家庭環境的實戰故事:
- 霍芳婷女士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尚德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社工 (幫助受助人加強父母之間的親職協作能力去建立融洽的家庭關係的家庭個案)
- 李慧敏女士 香港家庭福利會 註冊社工/共享親職輔導員 (幫助非同住離異爸爸受助人去建立融洽的親子關係的家庭個案)
- 鍾斯曉先生 明愛賽馬會思達計劃督導主任 - (幫助爸爸受助人去建立融洽的家庭關係的家庭個案)
- 吳國基先生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香港心聯事工總幹事 - (幫助受助人加強夫婦之間的親蜜婚姻關係去建立融洽的家庭關係的家庭個案)
5 論壇: 與一眾出席嘉賓互動、交流
6 總結
-----
2024/25 論壇 籌備委員會成員 (排名不分先後) :
溫南聲先生(召集人)、李樹甘博士、余紀讓先生、竺永洪先生、徐永業先生
獨立研究團隊:
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合辦機構: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自2015年至今)
香港明愛家庭服務 (自2018年至今)
全力策動:
維護家庭基金
學術研究 - 協辦機構:
和富社會企業
香港家庭福利會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
公教婚姻輔導會
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
全力支持教育界同工出席論壇:
香港教育城
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父母親職教養、家庭融洽與子女助人傾向」研究結果簡報
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聯同多間機構於2024年12 至2025年4月 期間進行一項研究。是次研究以量性研究的問卷調查形式收集數據,並以自填問卷方成功收集共 565對 子女及父母之有效問卷。是次問卷調查以配對 (paired samples) 設計,通過同一家庭的一位父母和一位青少年子女作配對為一個家庭單位,用以了解 父母親職教養及 父母情緒狀況對家庭融洽、子女心理韌性、子女助人傾向,及 子女情緒狀況的影響。其主要發現如下:
主要發現結果:
1. 家庭融洽是一個最重要的中介因子,連結父母親教養和子女心理韌性及助人行為
2. 改善家庭融洽,有助提升子女的精神健康和助人行為
3. 父母親職教養與子女的心理韌性和助人行為有直接的正面關係
帶領今次研究的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樹甘博士表示:
是次研究發現,家庭融洽扮演 「守門人」的角色,幫助調節父母親職教養,及父母情緒對子女心理韌性與精神健康的影響。而父母親職教養及父母情緒狀況 不僅對 家庭融洽、子女心理韌性、子女助人傾向 及 子女情緒狀況有著直接影響, 同時亦有著間接影響。
在直接影響方面,提高父母親職教養,有助促進子女的心理韌性、強化家庭融洽 及增加子女助人傾向。而子女的抑鬱情緒可能直接反映父母的抑鬱情緒,家庭融洽則可能因父母的抑鬱情緒而受到負面影響。間接影響方面,父母抑鬱情緒對家庭融洽有負面影響,繼而對子女心理韌性有負面影響。即是父母抑鬱情緒越高,則家庭越不融洽,而子女心理韌性則越低。 相反, 父母親職教養程度越高,則家庭越趨融洽, 而子女心理韌性亦越高。 然而, 父母親職教養對子女心理韌性的正面影響, 相比父母抑鬱情緒對子女心理韌性的負面影響較大, 從而彌補父母的負面情緒對子女心理韌性的負面影響。
所以,本中心建議父母不要因自己的情緒起伏而忽略了親職教養,而另一方面, 適切介入能促進家庭融洽, 亦有助子女的精神健康。融洽的家庭提供了一個平台,使父母能透過與其他家庭成員的互動,從而有利於子女的心理韌性與及更樂於助人。
主要發現結果:
1. 家庭融洽是一個最重要的中介因子,連結父母親教養和子女心理韌性及助人行為
2. 改善家庭融洽,有助提升子女的精神健康和助人行為
3. 父母親職教養與子女的心理韌性和助人行為有直接的正面關係
帶領今次研究的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樹甘博士表示:
是次研究發現,家庭融洽扮演 「守門人」的角色,幫助調節父母親職教養,及父母情緒對子女心理韌性與精神健康的影響。而父母親職教養及父母情緒狀況 不僅對 家庭融洽、子女心理韌性、子女助人傾向 及 子女情緒狀況有著直接影響, 同時亦有著間接影響。
在直接影響方面,提高父母親職教養,有助促進子女的心理韌性、強化家庭融洽 及增加子女助人傾向。而子女的抑鬱情緒可能直接反映父母的抑鬱情緒,家庭融洽則可能因父母的抑鬱情緒而受到負面影響。間接影響方面,父母抑鬱情緒對家庭融洽有負面影響,繼而對子女心理韌性有負面影響。即是父母抑鬱情緒越高,則家庭越不融洽,而子女心理韌性則越低。 相反, 父母親職教養程度越高,則家庭越趨融洽, 而子女心理韌性亦越高。 然而, 父母親職教養對子女心理韌性的正面影響, 相比父母抑鬱情緒對子女心理韌性的負面影響較大, 從而彌補父母的負面情緒對子女心理韌性的負面影響。
所以,本中心建議父母不要因自己的情緒起伏而忽略了親職教養,而另一方面, 適切介入能促進家庭融洽, 亦有助子女的精神健康。融洽的家庭提供了一個平台,使父母能透過與其他家庭成員的互動,從而有利於子女的心理韌性與及更樂於助人。
合辦機構對研究結果的回應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助理總幹事 竺永洪先生 表示:
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與家庭關係密不可分,這一點眾所周知。本研究旨在具體說明父母親職參與、父母的抑鬱情緒以及家庭融洽對子女精神健康,特別是抗逆力的直接及間接影響。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突出「家庭融洽」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為家庭服務領域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在此列舉兩個研究發現,以期引起業界的深入討論。首先,研究指出「家庭融洽」是一個顯著的中介因子,這說明需要更深入了解什麼是良好的家庭相處模式。本研究以五個觀念(construct)來定義家庭融洽,其中包括「衝突處理」和「家庭優質時光」。這提醒業界在介入時需要「貼地式」的方式,深入了解家庭成員之間的差異與「拗撬」,從而促進家庭正面處理爭執的能力。同時,研究也強調應鼓勵家庭在繁忙的生活中創造更多的優質相處時間。
這兩個發現正好與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的服務重點相契合。例如,本機構於2003年發表的《青少年自殺調查(2018-2023)》報告指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衝突是青少年自殺的首要及次要原因之一。如果能協助父母與子女進行良好的溝通,並學會正面處理「拗撬」,將能大幅改善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情況。此外,本機構的快樂家庭培育中心所推動的「快樂家庭三大支柱」之一,正是共創家庭美好時光。
希望本研究的結果能推動業界進一步討論如何在家庭服務中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通過關注家庭融洽及其對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影響,業界能夠進一步優化策略,促進青少年的抗逆力及整體福祉。
香港明愛家庭服務總主任 鍾凌慧女士 表示:
近年來,兒童與父母的壓力及精神健康問題備受社會關注。是次研究充分印證了父母精神健康與積極共同參與對家庭融洽、子女抗逆力以及親社會行為傾向的正面影響。
明愛家庭服務始終秉持「兒童為重、家庭為本、社區為基礎」的理念,近年來更致力於發展和推行品格優勢的培育計劃。品格優勢指個體內在蘊含的正向心理資源,學者根據大量實證資料整理出涵蓋堅毅力、仁慈、自我控制、希望、公平公正、愛與感恩等二十四項美德,並建立品格優勢量表。該量表在眾多文化和不同年齡層次的研究中均證實其高信度與效度,廣泛應用於教育和社會服務中,幫助個體發掘潛能、提升心理韌性及培育正向品格。
本次研究的結果與過往有關品格優勢的研究及我們在實務推動中的發現不謀而合:子女的抗逆力與品格優勢中的堅毅力、仁慈、自我控制和希望息息相關,而親社會行為傾向則與公平公正、仁慈、愛和感恩等品格強項密切關聯。這些品格優勢的建立與恰當運用,與父母在育兒上的參與程度直接相關。父母的關愛與照顧能培育子女在愛、仁慈和感恩上的品格優勢。同時,父母亦是子女的模範,透過身教潛移默化地承傳他們正面品格與價值觀。
家庭每一位成員的身心健康皆環環相扣,孩子在健全家庭氛圍中自然獲得積極面對生活挑戰的信心和能力。因此,除了關注年輕一代的精神健康外,如何透過政策及服務緩解父母壓力並鼓勵其積極參與家庭生活,也是我們極待重視的議題。藉此,我們呼籲政府、社會服務及各界攜手推動相關措施和服務,讓父母享受育兒帶來的溫馨與滿足,令子女在融洽家庭中健康成長,共同構建關愛共融的社會。
維護家庭基金總幹事 溫南聲先生 表示:
每個家庭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精彩故事,孩子的福祉、行為和精神健康,都與父母的福祉息息相關。」正如黃天逸博士在他的著作《為家庭說故事》所描述:「家庭故事,其實也是群體的故事」。每個故事都是記錄著家中每個成員的貢獻或不濟,是如何影響整個家中的群體,而這群體又如何去影響個人的行為。今屆的研究設計和結果,正好體現出這種個人與家人之間的微妙關係。亦令我深感到,每位支援孩子福祉的老師、社工、牧者、輔導員,我們都需要及早認識「家庭」內的互動到底是甚麼的一回事,以及父親與母親之間的彼此互補、獨特的角色,讓我們更精準地去支援家庭,協助父母經營自己的家,最終祝福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過去多年,我在自己機構的好爸爸中心事工中所遇見的夫婦們、新手爸爸們,很多都對家中「父親」這個角色感到不滿、乏力、難為,甚至想逃避,當中的影響對孩子最深。所以,今次研究結果亦有助我們印證,就是這些家庭的困境絕不只是個別成員的「個人問題」那麼簡單,而是由整個家庭中各個成員的互動所共同形成的,亦代表著這個「個人問題」其實是要整個家庭一起去積極面對、一起去同心解決。
最後,今次實證研究亦見到「家庭融洽」是一個最重要的中介因子,當中涉及多個重要元素,有利於提升子女的精神健康。這點訊息的確能為今天極關注精神健康的香港社會,帶來一點盼望,為我們各界如何支援家庭、保護孩子,提供多了一點信心和出路。願每位在場的專家朋友都能受今屆研究結果所啟發,一起為下一代孩子福祉努力。
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與家庭關係密不可分,這一點眾所周知。本研究旨在具體說明父母親職參與、父母的抑鬱情緒以及家庭融洽對子女精神健康,特別是抗逆力的直接及間接影響。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突出「家庭融洽」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為家庭服務領域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在此列舉兩個研究發現,以期引起業界的深入討論。首先,研究指出「家庭融洽」是一個顯著的中介因子,這說明需要更深入了解什麼是良好的家庭相處模式。本研究以五個觀念(construct)來定義家庭融洽,其中包括「衝突處理」和「家庭優質時光」。這提醒業界在介入時需要「貼地式」的方式,深入了解家庭成員之間的差異與「拗撬」,從而促進家庭正面處理爭執的能力。同時,研究也強調應鼓勵家庭在繁忙的生活中創造更多的優質相處時間。
這兩個發現正好與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的服務重點相契合。例如,本機構於2003年發表的《青少年自殺調查(2018-2023)》報告指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衝突是青少年自殺的首要及次要原因之一。如果能協助父母與子女進行良好的溝通,並學會正面處理「拗撬」,將能大幅改善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情況。此外,本機構的快樂家庭培育中心所推動的「快樂家庭三大支柱」之一,正是共創家庭美好時光。
希望本研究的結果能推動業界進一步討論如何在家庭服務中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通過關注家庭融洽及其對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影響,業界能夠進一步優化策略,促進青少年的抗逆力及整體福祉。
香港明愛家庭服務總主任 鍾凌慧女士 表示:
近年來,兒童與父母的壓力及精神健康問題備受社會關注。是次研究充分印證了父母精神健康與積極共同參與對家庭融洽、子女抗逆力以及親社會行為傾向的正面影響。
明愛家庭服務始終秉持「兒童為重、家庭為本、社區為基礎」的理念,近年來更致力於發展和推行品格優勢的培育計劃。品格優勢指個體內在蘊含的正向心理資源,學者根據大量實證資料整理出涵蓋堅毅力、仁慈、自我控制、希望、公平公正、愛與感恩等二十四項美德,並建立品格優勢量表。該量表在眾多文化和不同年齡層次的研究中均證實其高信度與效度,廣泛應用於教育和社會服務中,幫助個體發掘潛能、提升心理韌性及培育正向品格。
本次研究的結果與過往有關品格優勢的研究及我們在實務推動中的發現不謀而合:子女的抗逆力與品格優勢中的堅毅力、仁慈、自我控制和希望息息相關,而親社會行為傾向則與公平公正、仁慈、愛和感恩等品格強項密切關聯。這些品格優勢的建立與恰當運用,與父母在育兒上的參與程度直接相關。父母的關愛與照顧能培育子女在愛、仁慈和感恩上的品格優勢。同時,父母亦是子女的模範,透過身教潛移默化地承傳他們正面品格與價值觀。
家庭每一位成員的身心健康皆環環相扣,孩子在健全家庭氛圍中自然獲得積極面對生活挑戰的信心和能力。因此,除了關注年輕一代的精神健康外,如何透過政策及服務緩解父母壓力並鼓勵其積極參與家庭生活,也是我們極待重視的議題。藉此,我們呼籲政府、社會服務及各界攜手推動相關措施和服務,讓父母享受育兒帶來的溫馨與滿足,令子女在融洽家庭中健康成長,共同構建關愛共融的社會。
維護家庭基金總幹事 溫南聲先生 表示:
每個家庭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精彩故事,孩子的福祉、行為和精神健康,都與父母的福祉息息相關。」正如黃天逸博士在他的著作《為家庭說故事》所描述:「家庭故事,其實也是群體的故事」。每個故事都是記錄著家中每個成員的貢獻或不濟,是如何影響整個家中的群體,而這群體又如何去影響個人的行為。今屆的研究設計和結果,正好體現出這種個人與家人之間的微妙關係。亦令我深感到,每位支援孩子福祉的老師、社工、牧者、輔導員,我們都需要及早認識「家庭」內的互動到底是甚麼的一回事,以及父親與母親之間的彼此互補、獨特的角色,讓我們更精準地去支援家庭,協助父母經營自己的家,最終祝福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過去多年,我在自己機構的好爸爸中心事工中所遇見的夫婦們、新手爸爸們,很多都對家中「父親」這個角色感到不滿、乏力、難為,甚至想逃避,當中的影響對孩子最深。所以,今次研究結果亦有助我們印證,就是這些家庭的困境絕不只是個別成員的「個人問題」那麼簡單,而是由整個家庭中各個成員的互動所共同形成的,亦代表著這個「個人問題」其實是要整個家庭一起去積極面對、一起去同心解決。
最後,今次實證研究亦見到「家庭融洽」是一個最重要的中介因子,當中涉及多個重要元素,有利於提升子女的精神健康。這點訊息的確能為今天極關注精神健康的香港社會,帶來一點盼望,為我們各界如何支援家庭、保護孩子,提供多了一點信心和出路。願每位在場的專家朋友都能受今屆研究結果所啟發,一起為下一代孩子福祉努力。
衷心感謝
以下嘉賓和參加者出席,令論壇討論更豐富、更精彩
(排名不分先後, 截至 20.6.2025)
- 鍾立光 Encore Ministry Founder
- 何世孝 職業訓練局 殘疾人士職業訓練處處長
- 江惠明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傳恩堂 堂主任
- 馬惠屏 教育中心 課程主任
- 張浩德 HUG Family Education 行政總監
- 黃惠玉 香港兒童權利委員會 執行幹事
- 蕭定輝 宣道會北角堂 傳道
- 劉國威 自閉兒生命建立發展社 創辦人
- 凌葉麗嬋 香港有品運動 總幹事
- 何曉晴 香港有品運動 技術及計劃管理
- 汪苑姿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 講師
- 許永忠 教會聚會所 傳道
- 麥志江 基蔭家庭服務中心 總幹事
- 林少雁 基督教宣道會華基堂 林少雁女士
- 杜紹忠 基督教九龍五旬節會佐敦堂 傳道
- 盧啟聰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 講師
- 洪嘉欣 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親和坊共享親職支援中心 (港島) 中心主任
- 方振東 失敗學院 共同創辦人
- 關美筠 基督教宣道會華基堂 傳道
- 蔡志森 明光社 總幹事
- 張笑容 笑容生活教室 總監
- 盧松標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 社會服務總監
- 李蘇珊 和富社會企業 社區聯絡統籌
- 陳天維 香港公敎婚姻輔導會恩悅綜合家庭服務中心 中心主任
- 葉約但 恩典浸信會 顧問牧師
- 馬文輝 香港保護兒童會 服務總監(社會服務)
- 吳浩然 顯理中學 校長
- Chung po lam 突破機構
- 鄧啟峯 突破機構 輔導員
- 周思聰 香港推喇奴爸爸學校 召集人
- 曾偉洪 香港樹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助理教授
- 霍芳婷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尚德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 兒童及家庭隊隊長(社工)
- 侯詩雅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服務總監
- 楊明俊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中心主任
- 梁曉恩 淨緣慈善基金 高級經理-市場推廣、傳訊及項目
- 伍詠欣 淨緣慈善基金 助理項目經理
- 李鑫元 周大福慈善基金 項目總監
- 鄭凱茵 香港培道小學家長天地 主席
- 黃慧欣 博愛醫院董事局 教育服務總監
- 陸文成 香港倫敦卓越書院 校長
- 譚金蓮 港九勞工社團聯會 副主席
- 陳思恩 香港培道小學 社工
- 余啟賢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服務總監(智樂學院及好玩爸媽)
- 陳銳澤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社區支援服務主任 (兒童、家庭及社區支援服務)
- 曾偉延 OneSEN創辦人
- 何淑儀 五旬節中學校長
- 鄧君倫 賦能親職培訓總幹事
- 陳少華 香港樹仁大學校友會會長
- 何美琪 基甸事工課程及輔導統籌
- 蕭智剛 基甸事工總監
- 李建文 伍少梅中學校長
- 何慕怡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 梁惠珍 福音證主協會 副總監(教會網絡)
- 鍾凌慧 香港明愛家庭服務 總主任
- 鍾斯曉 香港明愛家庭服務 督導主任
- 黎定基
- 黃新珠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太和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 中心主任
- 黃銳熺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北區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社工
- 吳國基 香港心聯事工總幹事
- 鄧惠雄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會員及專業標準委員會委員
- 譚君瑜 旺角浸信會家長事工
- 李少鋒 萬鈞伯裘書院校董
- 戴大為 田家炳基金會總幹事
- 吳天行 香港理工大學培訓主任
- 黃邵文 聖公會呂明才中學校長
- 譚慶江 旺角浸信會牧區導師
- 葉志威 善導會督導主任
- 黄葉仲萍 宏恩基督教學院 教育及心理學院副教授兼系主仼
- 許奇崑 籃球體育事工 董事
- 王麗麗 九龍城浸信會 傳道
- 簡淑菁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 馬鞍山信義學校 校長
- 鄧曉程 香港明愛 高級督導主任
- 譚啟安 香港明愛家庭服務 社會工作者
- 蘇家安 愛共融慈善協會 項目主任
- 馬穎兒 香港明愛家庭服務 督導主任
- 吳子樂 香港明愛 高級督導主任
- 黃和平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 張詠童 香港保護兒童會 中心主任
- 施忻彤 香港保護兒童會 社工
- 鍾澤琳 香港保護兒童會 項目隊長
- 陶劍幗 九龍城浸信會禧(恩平)小學 校長
- 姚慧欣 九龍城浸信會禧年(恩平)小學 學校社工
- 朱嘉添 沙田培英中學 校長
- 林明揚 香港明愛 學校社工
- 李冠康 明愛粉嶺綜合家庭服務中心 高級督導主任
- 仇恒初 三水同鄉會劉本章學校 校長
- 姚潔玲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總主任(兒童及青少年服務)
- 伍偉基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 總主任
- 梁海欣 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
- 伍淑萍 香港明愛高級督導主任
- 李紹麒 明愛展晴中心服務顧問
- 杜慧妍 小小生命總幹事
- 曹美娟 維護家庭基金 副主席
- 劉亦羲 香港明愛 社工
- 譚鴻昌 香港教育大學 客席講師
- 蔡少華 香港保護兒童會 高級研究員
- 李建豪 香港保護兒童會 Senior Research and Advocacy Assistant
- 伍偉溢 明愛家庭服務高級督導主任
- 郭嘉欣 明愛香港仔學校社會工作服務 學校社工
- 祝絲彬
- 卓冰峰 明愛 高級督導主任
- 方瀚銘 播道會恩福堂 傳道
- 賴君豪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 助理總幹事
- 溫婉瑩 明愛展晴中心 Assistant social worker officer
- 鍾家仁 Dads Network 總幹事
- 馮安琪 德貞女子中學副校長
- 莊嘉璐 德貞女子中學校長
- 姜培健 香港明愛督導主任
- 袁燕禎 香港明愛督導主任
- 霍珮玲 香港明愛家庭服務高級督導主任
- 張翠儀 沙田循道衞理中學校長
- 馮小珏 風雨同路人基督教單親家庭事工總幹事
- 黃汶貞 香港青年茶藝學苑老師
- 許紹香 香港青年茶藝學苑老師
- 林濠賢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圓融綜合服務中心中心副主任
- 曾水清 恩福堂/香港愛家基金會組長/核心成員
- 連信希 宏恩基督教學院講師
- 陳偉賢 Caritas Clinical psychologist
- 李慧敏 香港家庭福利會 社工
- 李雪慧 基甸事工 實習生
- 林峰 保良局 SGS 社工
- 孫淑賢 香港家庭福利會 高級經理
- 駱慧芳 香港家庭福利會 高級經理
- 陳慧敏 香港家庭福利會 高級經理
- 區紫婷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歐陽渭文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陳靜儀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陳曉君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陳建燁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陳敏儀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陳栢嫻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陳穎康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周 圓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鄭小慧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張清鑾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朱穎鎕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范少杏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葉詠欣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關焮予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賴曉彤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黎栢杰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黎芷敏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林仲文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林亭艾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劉嘉恩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劉雪玲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李嘉儀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李祉蔚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梁曉彤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梁浩民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梁樂同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李 潔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羅啓聰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劉芷珊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雷妙貞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麥梓榮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吳倩茹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潘如茵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譚淑珍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鄧鈞元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王曼荃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黃雅芳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黃秀竹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王紹宇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 余珮詩 香港培道小學老師
「家庭學術研究及論壇平台」各屆之家庭學術研究題目:
- 2024/25 年 - 父母角色與青少年成長研究 (父母角色、家庭和諧、子女精神健康及助人行為的關係) NEW
- 2023年 第九屆研究題目 - 不同家庭成員眼中的父親角色 2023 (線上)
- 2021/22 年 第八屆研究題目 - 家庭中青少年與人相處態度承傳模式研究 2021 (線上)
- 2020年 第七屆研究題目- 父母教養:子女朋友的質與量研究 2020 (線上)
- 2019年 第六屆研究題目 - 青少年角度看父親、母親角色 2019
- 2018年 第五屆研究題目 - 青少年成長: 家庭與學校的互動 2018
- 2017年 第四屆研究題目 - 父母管教模式如何影響年青子女的自我發展 2017
- 2016年 第三屆研究題目 - 家庭價值觀的兩代承傳: 矛盾、挑戰和出路 2016
- 2015年 第二屆研究題目 - 二十一世紀父職再思: 父親參與教養模式 2015
- 2014年 第一屆研究題目 - 家庭與流動通訊研究 2014
- 2024/25 年 - 父母角色與青少年成長研究 (父母角色、家庭和諧、子女精神健康及助人行為的關係) NEW
- 2023年 第九屆研究題目 - 不同家庭成員眼中的父親角色 2023 (線上)
- 2021/22 年 第八屆研究題目 - 家庭中青少年與人相處態度承傳模式研究 2021 (線上)
- 2020年 第七屆研究題目- 父母教養:子女朋友的質與量研究 2020 (線上)
- 2019年 第六屆研究題目 - 青少年角度看父親、母親角色 2019
- 2018年 第五屆研究題目 - 青少年成長: 家庭與學校的互動 2018
- 2017年 第四屆研究題目 - 父母管教模式如何影響年青子女的自我發展 2017
- 2016年 第三屆研究題目 - 家庭價值觀的兩代承傳: 矛盾、挑戰和出路 2016
- 2015年 第二屆研究題目 - 二十一世紀父職再思: 父親參與教養模式 2015
- 2014年 第一屆研究題目 - 家庭與流動通訊研究 2014